吴松营:他是深圳文化事业发展的垦荒人
吴松营
老部长李伟彦同志去世了,离开我们了。他是办特区后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第一任部长,更是深圳宣传文化事业的开创者。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深圳这片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享受着深圳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时,在对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特区文化开拓者深深的怀念和衷心敬佩的时候,不能忘记李伟彦同志。
李伟彦同志1980年也就是深圳特区刚成立的时候从省委宣传部调到深圳,担任市委宣传部部长。我1981年从湛江地委宣传部调到深圳市委宣传部之后,就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直到1987年他离开宣传部,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可以说,他任宣传部长的那几年,是特区文化事业从无到有,从毫无根基到振翅欲飞的成长期。
30多年前来到刚刚成立的特区,其实就是垦荒来了。那时候,整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基本上就是一片荒芜。没有一份自己出版的报纸、没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杂志,深圳大戏院和原来宝安县的有线广播站,算是看得着的宣传文化设施。尽管特区经济上还很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宣传新闻阵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却刻不容缓。这也“逼”得当时的两任市委书记吴南生和梁湘都发誓“要勒紧裤腰带”,办好深圳的新闻文化事业。而具体任务当然就落在李伟彦同志这位宣传部长身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他领着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开创和建设这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名扬一时的“深圳八大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深圳特区报、电视台、大剧院等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宣传文化战线的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一件一件把设想变成了现实,为深圳今天的公共文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里面不能不说李伟彦同志有很大的功劳。
在当时,这八大文化设施的建设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没有资金,没有人才,也没有经验。市委宣传部也就十几二十号人马。李伟彦部长往往要亲力亲为,想方设法帮助有关单位找钱、到全国各地招揽人才、为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排忧解难。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深圳特区报的首任社长就是李伟彦。1981年6月开始试办深圳特区报,市委书记梁湘、市委常委林江非常重视并提出具体要求。而这个责任就落在了李伟彦身上。他带领张洪斌、曾锦棠以及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十个干部,克服了很多想像不到的困难,硬是把试刊号办起来,印出来。到了要正式申报出版刊号的时候,总编辑是张洪斌,可法定的报社社长一职却空着。市委书记梁湘就对李伟彦说,你是宣传部长,就由你来担这个责任吧。所以他这个兼职社长,纯属是为了承担责任的。一直到了1984年,市委才把罗妙从广州调到深圳,正式担任特区报社长。
后来,深圳特区报在一代代报人的努力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成长为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一艘旗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而言,绝不应该忘记李伟彦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的奉献,就不会有深圳特区报的今天。
对于鹏城文化的方方面面,李伟彦倾注了自己的所有热忱。为筹备深圳文联,他从外地邀请了许多文艺名人来担任顾问,既引进一批著名作家,也着力于培养本土作家。对于深圳粤剧的发展,他也是非常热心的,到处去请剧作家、粤剧名角名家,大力培养培养本土演员。而1980年成立的博雅画廊是专门经营文房四宝、文物书画和文化艺术用品的深港合资企业,李伟彦也给予很大支持,博雅也成为了特区的一块文化品牌。这些都是他在鹏城进行“文化垦荒”时的点点滴滴。
对于李伟彦,我们纪念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要学习他的那种为了党的宣传文化事业而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开创精神。
(作者系深圳市新闻人才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深圳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