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中医研究
长期以来,李聪甫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潜心于《内经》和《脾胃论》的研究,提出了以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聪甫在实践中对这一学说的认识不断深化。他认为,这一学说反映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上,则可归结为形神的合一,人体生命活动依赖于形神的对立和统一。形,是形体的概括,属阴;神,是功能的表现,属阳。“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神是形体的主导。若形神失调,则疾病生矣。治法上要使“脏腑以调,经络以通,营卫以和,气血以流”,促使机体内外整体活动调节恢复平衡。而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实已寓于其中。故“形神”是人类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贯串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是维持和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他强调,形神学说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李聪甫在深入研究李东垣《脾胃论》时,亦贯穿了形神合一论说。他提出,形神合一所形成的整体机能活动,是以脾胃元气的升降为枢纽的。他认为“人之以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虽然脾胃同是“后天之本”、“仓廪之官”,而主体在胃。胃气旺盛与否,决定脾气的盛衰、宗气的强弱和营卫运行的畅阻。其与四脏相关的整体生理功能的关系是:脾为太阴之脏,恶湿喜燥,燥则脾的清阳之气上升以煦心肺,心肺和煦,则下济肝肾;胃属阳明之腑,恶燥喜润,润则胃的浊阴之气下降以濡肝肾,肝肾濡润,则上滋心肺。如此,则形成以胃纳脾运为中心的五脏生理动态相对平衡,进而联系六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功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通过数十年临床实践,李聪甫总结出调理脾胃、协和脏腑、疏通经络、流畅气血、保存津液等治疗大法,并据此精心主撰了《〈脾胃论〉注释》一书,进一步阐发了东垣理论,并有不少创新性的见解,引起同道的广泛兴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