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714
本馆由[ osdbs8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邓拓留别同事的诗作

发布时间:2010-09-13 15:51:24      发布人: osdbs8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曾用名云特、子建,笔名则用过马南邨、向阳生等。他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等职务;建国后又历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此外,他还兼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等。然而,这样一位文采飞扬、身兼数职的杰出人物,却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而含冤致死,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第一个被迫害致死的高级官员。直到1979年2月,他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邓拓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新闻学家、杂文家,其《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等著作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如此,才华横溢的邓拓还是一位饱含真情实感的诗人和书法家。1959年初,在《人民日报》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接到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任命。二月十二日下午,报社全体工作人员为邓拓举行了欢送会。会上,邓拓即兴向大家朗诵了一首留别诗,诗文极有韵味又生动感人,报社同事争相评说。会后,《人民日报》社内部的《编辑部生活》期刊的一位编辑跑到邓拓办公室,恳请他用毛笔将这首诗写出来。盛情难却,邓拓挥毫奋书,才有了这篇书法的珍品遗存(见图),题为《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


  笔走龙蛇二十年,


  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


  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


  关心最是后争先。


  平生赢得豪情在,


  举国高潮望接天。


  从书法上看,为行草、直行。左下角款署:“邓拓一九五九.二.十二”。总的看来,此幅诗作写法结体严整,笔法清劲文秀,风格潇洒自然,笔力之中充满着豪情,不失为一幅书坛佳品之作。


  诗言志。从诗文内容看,此八句七言诗中,饱含神韵,同样溢满豪情。“笔走龙蛇二十年”,此“二十年”的写作时间,是从他参加革命后的抗战期间算起,认为此“二十年”的“笔走龙蛇”,对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并非如梦也非往事如烟;第三句中的“书生累”和第四句“战友贤”是对当时现实状况的反映:邓拓主持下的人民日报,一向处于融洽相待的气氛中。“反右派”前夕,不搞“引蛇出洞”;“打右派”时,又不剑拔弩张,而是讲求实事求是,因而对右派打的少。这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不满,斥责邓拓是“按兵不动”,人民日报是“书生办报”、“死人办报”,以致将其调离报社,故而诗中有“书生累”的无奈感慨。而“战友贤”之句体现了对报社同事惜别时的留恋。诗的后四句,是邓拓对报社老同事们的希望:因为自己将人民日报处于“落后”境地,希望能“后争先”;同时盼望仍能保持“豪情在”,不要因他的调离而受影响。因为1959年,正处于全国“大跃进”的“高潮”中,故希望报纸与最高领导人的旨意相“接”得最近,以免再遭斥责之难,所以才有“望接天”的话。“天”者,当年最高的领导人也。可以说,这是一首满怀忠党效国豪情的优秀诗章。


  这幅诗作的书法作品,能在当年政治狂飚的高压环境里保留下来,不亚于一篇现代的传奇故事。当年得到这幅诗作的书法作品的编辑,立即在《编辑部生活》内刊上发表,引起了全报社的轰动效应,无不赞赏邓拓。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史无前例的“文革”刚开始,邓拓就被当做“三家村”首要人物,当作“死不悔改的资产阶级当权派”被打倒,而这幅书法诗作竟被斥为通篇散发出“反党情绪”,成为他“反革命”的罪证,进而导致其含冤而死的结局。


  为了逃避牵连之罪,诸多藏有这幅诗作副品的收藏者,为求自保无奈将其烧毁。然而,也有一些邓拓的老同事和朋友,将这幅作品藏到极为机密的地方保存了下来。直到“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后,这幅邓拓亲手书就的诗章,才得以重见天日。


  邓拓的这幅手迹,其书法艺术雅致隽秀,不能不说是一幅难得的诗书双馨的艺术珍品,其诗文也正是一位老一辈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见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