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714
本馆由[ osdbs8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邓拓的一首旅游诗

发布时间:2010-09-13 15:53:13      发布人: osdbs8
2007年5月,我到浙江的“海上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雁荡山考察。雁荡山有四个主要景区,即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我考察的第一个景区是灵峰景区;第一个景点就是灵峰景区的核心景点观音洞。

  远远望去,观音洞位于两座山峰之间,左边为“倚天峰”,右边为“灵峰”;两峰如两个手掌合在一起,称为“合掌峰”。观音洞实际上是一条裂隙,并非洞;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张性断裂形成的,后又经过人为的修挖而成。

  行至合掌峰,陡峭的岩壁高约百余米,深数十米,宽十余米。它就像一扇高大的石门,石门中层叠的庙宇清晰可见。我仰望了好一会,陪同的导游金芳说,咱们进去看看。

  来到洞口,就见依山势而建的庙门,门楣上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观音洞”三个清秀的大字。我俩进洞后,顺着台阶往上走,台阶修得很整齐、方正,走不多远,就看到一幅摩崖题刻,是一首诗。全诗如下:

  两峰合掌即仙乡,

  九叠危楼沿里藏,

  玉液一泓天一线,

  此中莫问甚炎凉。

  这首诗是曾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著名文人邓拓,于1960年5月在雁荡山旅游时写的一首关于雁荡山观音洞的诗。字体流畅、生动、一气呵成。

  这首诗引起了我的兴趣。前两句写得简明具体。两个山峰(灵峰、倚天峰)合掌(双层含义:一为两峰合在一起;二为两峰合在一起称合掌峰)即仙乡,也就是造就了一个佛教的神仙世界。“九叠危楼洞里藏”点明了这仙乡中有九层楼,这九层是“叠”在一起的,是一层叠在另一层之上,九层危楼中的“危”作“高耸、宏伟”解;洞里藏点明了“观音洞”。小金告诉我说,继续向上,这洞中的台阶有407级,台阶又陡又高。

  登到第四层时,忽然宽敞明亮起来,建筑的庙宇大殿,改作了旅游商店。在这里还看到一副对联:

  天可阶升无中道而废,

  泉能心洗即出山已清。

  横批是:峦岳齐天。这副对联意思是山岳很高,高到齐天;但有台阶可升,一定不要半途而废;游山过程中,山泉洗去了心中的尘埃,出山时已经是一个很清新的人了。

  边登边看,小金还特别指给我看合掌峰两旁岩壁突出处构成的两个绝景“一指佛”和“佛头像”。登着登着,我们来到了九层危楼的顶端,看了看表,整个攀登用了半个小时。

  这九层危楼的顶部,十分宽敞,但光线较暗。洞中供奉着观音,一旁的坡上有数十个镀金的罗汉。有人在此敬香,洞中香烟弥漫。此时,小金突然向我背诵了邓拓诗的后两句:

  玉液一泓天一线,

  此中莫问甚炎凉。

  并指着洞右侧的一池清水,啊,这就是“玉液一泓”。池中的水很清彻,池只有四五平方米大。我抬头向洞顶望去,从岩石的裂缝中不断有水珠一滴一滴地滴在池中,就像弹奏一首欢快的乐曲。此池人们称为“洗心泉”。这使我想到四层对联中的下联“泉能心洗即出山已清”。小金告诉我,这泉水你可以拿瓶盖盛一点品尝。我当即把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盖盛了一点点尝了尝,味道不甜也不咸,就和家中自来水差不多,水温稍低。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讲,从岩石裂缝中往下渗出来的水流,应该叫下降泉。由于雁荡山的岩石属于火山喷发形成的流纹岩,其化学成分和花岗岩类似。这泉水的类型应该是属于偏硅酸类型,和华山、泰山等地的泉水相似。小金又往洞中后半部的顶上一指,说这就是“天一线”。啊,在黑暗的洞顶突然像有一支大大的长长的“日光灯”悬挂着,这就是灵峰和倚天峰两峰之间形成的一线天。

  邓拓不愧为文学家,更不愧为有着丰富阅历的旅行者。他用一句“玉液一泓天一线”把观音洞这两个地理学知识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并且成为今天导游最经典的一句解说词。“一线天”我们常说,但从未想过说“天一线”。池、泉也常用,但很少用“玉液一泓”。这正是邓拓先生的高明之处。

  正因为有了邓拓先生的这首诗,又有小金的导游,我才没有错过观音洞这两个精彩的地理学景观。

  至于最后一句“此中莫问甚炎凉”,小金认为是指“人间的世态炎凉”。我认为这是双重意义,既有小金说的,更指观音洞内的气温。5月中旬,洞外已是近30℃的暑热天气,洞内大约只有25℃左右,使人感觉舒服。这和邓拓发出感慨:“此中莫问甚炎凉”是相吻合的;凑巧的是我也是5月游观音洞。

  纵观邓拓先生这28个字的诗,却把雁荡山观音洞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写的如此全面、生动、具体,令人敬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