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谢幕”——追记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老师冯荣传2
冯荣传的家离学校很近,他每天早晨7点多钟就来到学校,晚上又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对学校和教师这个职业,他的挚爱,恐怕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二、留德——年年学校的综合考核和量化评比位列前茅,却年年把评优评先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在他去世后,他成了2007年度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冯巷村是造甲乡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以前,这里根本没有路,一般年轻教师都不愿分到这里来。全校6个班,200多名学生,8个教师,50岁以上的有4个。作为一名老教师,冯荣传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仅是学生的榜样,更是年轻教师们学习的楷模,尽管他生前没有什么荣誉。
朱帮军和杜罗勇是邻校的两位年轻老师,平时他们就常听老教师们谈起冯荣传,说起冯老师,他们是钦佩不已。傅德育老师是冯荣传的老同事,他说冯荣传工作中从来都是勇挑重担,学校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得失计较过。农村小学地处偏远,条件差,许多年轻老师来了,干几年又走了。离自己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冯荣传很是焦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能做的就是积极、热情帮助关心年轻教师,不仅是在工作上帮助,也在生活上关心。有的教师家里忙,他就主动帮别人值日、带课,从不计较个人报酬。他言传身教,采用随堂听课、指导写教案、帮助分析教学案例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两年站好讲台。”
2005年新分配来冯巷小学的杜学兵老师家在外地,大学刚毕业,教学经验不足,加上水土不服,母亲病故,一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冯荣传时常从家中带些蔬菜、米面等生活用品给他,对他嘘寒问暖,钱不够用,就借钱给他用,在工作上指导他、鼓励他。现在杜学兵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他常说:“学校就像家一样,冯老师就像我的亲人。”
造甲乡中心学校的崔贤常校长每次看到冯巷小学上报的评县优秀、先进教师的名单都要问问:不是冯荣传考核的名次在前吗?为什么没有他的名字?冯荣传觉得,给年轻教师更多的机会,会让他们留在冯巷小学,这样这所学校才能继续办下去。他考虑的还是学校和那些农村孩子。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离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冯荣传还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先做到。建校劳动,他带领学生挖土、抬土、平土。师生们都说,“冯老师,您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歇一歇吧!”他却说:“我不累,人老骨头硬,越干越有劲!”新校址落成后,学校门前道路两边需要培土,时值初冬,天气寒冷,大家都有点畏难。还是冯荣传第一个挽起裤脚,带头跳进沟中挖土。这样的点滴小事,大家记得的有好多。
除了教书,冯荣传还是学校的记账员。作为学校的记账员,他知道学校的资金有限,而为了能把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能做的就是能省则省。学校的门窗、玻璃坏了,桌椅坏了,房子漏雨,他就从自己家里找来材料,带着工具,自己修理;学校的花草需要修剪,他主动去修剪;学校需要绿化、美化,他把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带来栽种。做这些事对冯荣传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30多年的教师生涯,让他早就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了。
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这些闪光的口号,冯荣传用他30多年默默的工作,一行一行书写着。至今,冯巷小学教师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写着冯荣传的名字。他的办公桌也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老师们都说,冯老师那么爱学校,他一定不愿意离开这里,我们不愿意擦去他的名字。他的同事们以这种方式,留着冯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