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谢幕”——追记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老师冯荣传1
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比如选择去升官,去发财,但不可以设计的是如何拉开和拉上自己的人生大幕。出生于1947年12月20日的冯荣传,从1974年到长丰县造甲乡的这个最偏 远的冯巷小学当民办老师开始,他的人生就定格在那小小的三尺讲台上了,而这一定格,时间便飞逝了30多年;2007年11月15日,距冯荣传退休只有35天的时间了,还是冯巷小学, 还是四年级教室里那小小的讲台,正在上课的冯荣传刚刚写完最后一行生字,便猝然倒下,像士兵战死在沙场,他倒在钟爱一生的讲台上,完成了一次让无数人感动的最伟大的“谢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冯荣传的猝然离去,让他的家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他的乡邻至今遗憾。他的老伴徐庆英每当讲到此处便泣不成声,她说;他要是在家病个十天半月死,让我服伺他几天,我心里也好些,可他竟没留下一句话……。是的,他没留下一句话,但是,他用30多年书写的人生,将留给世人太多的、很久的怀念。
一、留爱——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这句平常我们说了无数次听了无数次的话,在冯荣传留下的那叠帐本和欠条上无声地被诠释了。
冯荣传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叠帐本和几张欠条。帐本上除了记录学校的开支明细外,就是他前些年为学生垫付的学费、书本费,有的用红笔划去了,那是已经还了的;更多的是没有划去的。那几张发黄的欠条是学生家长的借据,数额最小的75元,最大的535元,总计3000多元,这些欠条最早的是1998年的,而冯荣传2000年转正前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百元,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这些“私帐”,冯荣传从没对家人说起过。这些钱,当然是都花给了他的学生。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认识冯荣传的人都知道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冯巷村旁边有一条小河,两块木板搭成的简易的小桥,是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地。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冯荣传总是牵着孩子们的小手走出校门,再把孩子一个一个背过小河。年龄太小的孩子,他干脆接到自己家里,吃饭,辅导作业。“每次背我们的时候,冯老师累的衣服都湿透了。我们全班26个同学都去过他家,有一半的同学在他家吃过饭。”
四年级的小男孩徐满很想冯老师,冯老师对他们来说,是老师,也是亲人。很想冯老师的还有付军,那一次他患了急性肠炎,疼痛难忍,冯老师不顾自己年纪大,背他到医院治疗,又为他送水、送药,待到他病情稳定后才离开。事后付军的家人非常感动,连声说:“冯老师对孩子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关心,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太放心了!”
还有徐梅,她的家境原本就十分窘迫,2003年夏天父亲又遭遇车祸,她面临辍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冯老师立即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她家解决燃眉之急,并耐心地开导她,细致地关爱她,使她安心学习、生活。徐玉龙、徐向阳、徐玉清、、、、、有许多同学是在冯老师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小学学业。
从教30多年,当了30多年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冯荣传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他运用最多的就是赏识教育,他的同事说他经常和学生握手,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作业做的好,他就摸摸学生的小脑袋,以示嘉奖和喜爱;对高年级学生,他创设了“班长轮换制”、“超人大家族”等活动,使班级里有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让孩子爱学校,爱班集体,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进取心。多年来,冯荣传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县乡综合评比中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