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红烛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6058
本馆由[ 太阳之王 ]创建于2010年02月26日

冯荣传平凡的“加法人生”

发布时间:2010-02-26 20:46:31      发布人: 太阳之王
还有35天,他就年满60岁,要退休了。

  继续教书?安享晚年?

  他,没能来得及选择。

  2007年11月15日上午,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的三年级课堂上,60岁的小学教师冯荣传正在教授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肖复兴讲述了叶圣陶老师怎样教自己写作、学习、做人。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一个生词——“楷模”。

  冯荣传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来到讲台边的板凳前准备坐下来讲解,但忽然,他歪倒在地。

  他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冯老师“走”后,他的学生经常去他的坟前看他。到了寒暑假,经常是一批一批的,有年纪大的,有年纪小的。有的哭上很久,有的拿出课本在坟前朗读课文。

  那朗朗的读书声,一定是冯荣传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爱听的声音。

  学生全家痛哭流涕

  今年小学4年级的徐志,是当时亲眼目睹冯荣传倒下的一名学生。

  记者问他,当时看到老师倒下去了,心里怕不怕。

  小徐志一脸认真地回答:“不怕。”

  问他为什么,他声音坚定地说:“因为他是冯老师!”

  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冯荣传。在他们眼里,冯老师“什么都会”、“和蔼可亲”、“做错了事也从不打不骂我们”、“就一个字‘好!’”。

  村民林公菊小孙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冯荣传就经常帮忙带孩子。林公菊说:“去年孙子上一年级时,常常对我说:‘奶奶,冯老师真好!等我到二年级冯老师就能给我上课了!’”

  林公菊哽咽着说:“冯老师去世那天,我孙子哭着回家,我们问他:‘谁打你了?’他说:‘冯老师去世了!’我们全家都哭了。”

  冯荣传离去后,学生、同事、乡亲为他送行,为他惋惜流泪,一位乡亲哭着说:“为什么要他走?!老天啊,你不长眼!”

  值日表上“擦不掉”的名字

  冯荣传工作的冯巷小学,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乡村小学,设施简陋,但干净明亮。熟悉冯老师的人对他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学生徐大伟说,冯老师有个外号——“冯早师”。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冯荣传都会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学校,给孩子们开门、带学生打扫卫生。

  学校每逢寒暑假都会安排老师轮流24小时值班。“这是个一分钱都没有的活儿。但冯老师总会主动让家住得远的同事不要来了,他帮他们代班。”造甲乡中心学校校长崔贤常说。

  有一次,学校要挑一批东西,需要大家轮着挑一段路,冯荣传虽然年纪最长,但也坚持要挑,还笑着说:“我还不老,很有劲呢!”

  新建学校时,很多建筑材料堆放在操场上,为帮学校看守这些材料,冯荣传在操场上搭了个草棚,住了一个多月;学校建成后,为节省资金,部分劳动由学校师生一起完成,最年长的冯荣传带头干活,笑言自己“人老骨头硬”;班主任、多门课程的带课老师、学校会计,冯荣传一人身兼数职,样样一丝不苟……

  直到今天,学校教师值日表上,周一的值日教师还是“冯荣传”这个名字,崔贤常说:“我们舍不得擦掉它!”

  背上不知背过多少学生

  学校后面有条小河,每到下雨,河上的小桥就被水淹得看不见了。冯老师就会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桥。

  今年42岁的造甲乡中学教师陈必舟也曾是冯荣传的学生,他清晰地记得1975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自己却穿着双破布鞋,冯荣传看到后,把他背回了家。陈必舟的父母非常感激,要留冯荣传吃饭,他谢绝了,说:“学校里还有孩子。”

  下雪、下雨,冯老师背上趴过多少学生,数也数不清。中午,冯荣传经常会带家远的孩子去自己家吃饭、辅导功课。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去他家吃过饭。

  在教学上,冯荣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他眼里,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从不是麻烦。

  杜学兵是冯巷小学最年轻的一名教师,刚来学校时,看着吵吵闹闹的学生很是担心, 怕低年级的孩子不听话、难管。冯荣传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安慰他说:“低年级孩子很听话,多带他们玩玩,边玩边学,很好教的。”

  看到学生徐春在班上不大和同学来往,冯荣传就安排同学主动和他交流,还把班里擦黑板、扫地等小事安排给徐春做,事后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慢慢地,徐春开朗了不少,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对冯荣传来说,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

  现已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徐大伟说,自己上高中以后,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打游戏,成绩退步很快,正巧冯老师路过自己家,知道情况后,对自己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话,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冯老师的一番话,让我突然特别理解这个道理。真的克制住贪玩的念头,好好学习起来。”

  存折上只剩下七块钱

  冯荣传去世后,家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除了口袋里的十几块钱,冯荣传的存折上只有7块钱!剩下的就是一个笔记本里夹着的3000多元欠条。

  小儿子冯宗跃说,在仅有7元钱的存折上,显示父亲去世前几天曾取款1000多元。过了几天,有位邻居得知冯荣传去世了,赶来对他们说,自己家两个孩子分别上了大学和高中,经济困难,冯老师借了1000元钱给他。

  1993年时,邻居崔群家的牛出意外死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冯荣传来到崔群家,劝她:“别急,有困难来找我。” 并将自己攒了多年的400元钱借给她,让她再买一头小牛养,还动员自己的同事都来买崔群家的牛肉,为她减少损失。

  没过多久,冯荣传家决定盖一间土房。刚建好土房的当晚,一场大雨竟把它冲塌了!想到辛苦建成的新家就这样毁了,一向乐观的冯荣传流下了无助的眼泪。这一幕,被当时年幼的小儿子冯宗跃看在眼里,直到今天,他说,这是他唯一一次看见父亲哭。

  房子没有了,家里也拿不出钱,如果400元钱没有借给崔群买牛,建个房子是没有问题的。结果,没钱再建房的冯家住了两年猪圈。

  崔群告诉记者,冯老师借给自己的400元钱,到今天还没还上。如今,冯老师的坟就在自己门前,每次看到,心里都觉得特别难受。

  除了帮乡里乡亲解燃眉之急,冯荣传借出的钱更多是用来帮学生垫书本费、学费。哪家收的稻子还没卖掉,一时书本费交不上,冯荣传二话不说帮忙垫上;哪家孩子上学没钱,冯荣传知道了,都会送来钱救急。

  乡亲陈传家里正上初二的小儿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辍学了,冯荣传听说后,主动带着100元钱来到陈传家,让孩子重回学校上学。

  同村的徐大伟考上大学后,全家因为巨额的学费发起了愁。冯荣传又带着自己借来的5000元钱来到徐大伟家,说:“村里出个大学生不容易,这些钱先用着,救救急吧。”

  对老伴的承诺没实现

  在冯荣传大儿子家,记者见到了冯荣传的老伴徐庆英。

  当年被大雨冲塌的土房,虽然几年后又盖了起来,但2003年的一场大雪,又压塌了小屋。好在大儿子外出打工,没房子住的老两口搬进了大儿子的房子。

  回忆起相处几十年的老伴冯荣传,徐庆英的眼泪顺着眼角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滚落。“他以前常对我说:‘我要管学校、学生的事,家里的事就要靠你了。’我说:‘家务事不要你管,我自己慢慢做就行,白天做不完晚上还能做。两个孩子也不用你来管。’”

  几十年来,徐庆英不但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家务,还要种田,最多的时候,要种10亩地。徐庆英说,冯荣传从没时间做这些,自己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人帮忙。

  “几十年来,我没和他争过一句。他的工资我也不要,家里要用的钱都是我卖粮食、鸡蛋攒的。有困难时就找亲戚、邻居借。大儿子结婚盖房子缺钱,就是找邻居一家借上两三百凑的。”徐庆英说。

  没有房子、没有家电、住在儿子家……2001年,冯荣传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后,工资慢慢调高,近两年每月能有1000多了。徐庆英也很想拥有自己的东西,当她和冯荣传商量这事时,她清楚地记得冯荣传给自己的唯一一次承诺:“咱家里确实什么都没置办,等我退休后我们就来置办。”

  这唯一的承诺没能实现。

  儿子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对于自己的孩子,冯荣传的付出远没有对学生多。然而在他的孩子们心中,对于父亲,他们有太多的遗憾。

  小儿子冯宗跃说,自己和哥哥从小就羡慕别的孩子有自行车,一直很想要,父亲从来不给买。那时,哥俩每天都要步行1个多小时去上学。

  看到父亲一次次地把钱借给别人,自己家却过得如此窘迫,哥俩没少抱怨。这时,冯荣传总是对他们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自己本是孤儿,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有了今天。乡亲有了困难,理应帮助。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父亲“从来没严厉过的教诲”中,哥俩终于慢慢理解了父亲。

  冯宗跃回忆说,父亲平时除了血压高,没觉得有什么病。全家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他也一直没去。只是去世前几个月,一向节俭的冯荣传突然决定出趟远门——去看看在北京打工的大儿子。

  “没想到回来没多久就去了,一句话都没来得及留下。”冯宗跃摇着头说。

  冯宗跃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吃了一辈子的苦,就在快要“享福”的时候走了,该尽的孝道自己和哥哥都没来得及尽。“每当夜深人静时,想到这些,就睡不着……”

  冯宗跃说,看到父亲这样喜爱教育事业,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的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也当一位教师,把这条路走下去。 ·本报见习记者 周文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