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烛光—追记全国模范教师冯荣传
2007年11月15日,长丰县造甲乡冯巷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冯荣传猝然倒在陪伴他30多个年头的讲台上,带着无尽的眷恋,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
噩耗传来,冯巷全村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近千名学生、家长、教职工涌进学校大门,来与冯老师作最后的道别。
乡风呜咽,倾诉着这位普通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大地含悲,追思着这位人民园丁默默奉献的情怀……
“他爱教育爱得痴”
冯荣传老师已经去世8个多月了。7月31日,当记者走进他生前所在的学校时,看到在学校办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写着冯老师的名字。校长徐先勇说,“冯老师一生爱学校,他的心不会离开学校,我们不忍心擦去他的名字。”
与冯老师共事30多年的老教师傅世友说:“冯老师掌管着学校大门的钥匙几十年,学校交给的任务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都已是到了退休年龄的人了,每天晚上还要备课读书到十一二点,他爱教育事业爱得痴。”
冯巷,一个鸡鸣听三县的偏僻村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学毕业的冯荣传回到了这片淳厚的土地,村上父老乡亲很快爱上了这位善良、朴实、干事有方的农家后生。1974年,经过大伙共同举荐,冯荣传走上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岗位。
那天晚上,冯荣传躺在学校的办公桌上,听着呼啸的北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在想,自己打小就失去爹娘,是父老乡亲伸出热情的手臂接纳了他这位孤儿。是党和政府养育了他,如今自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只有爱校如家,兢兢业业,干好工作,才能报答父老乡亲、党和政府对他的那份情、那份爱。第二天,他便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在学校门前的两间茅草屋里住了下来,守护着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冬去春来,草发花落,冯荣传一住就是30多年。他好像校园里的冬青,寒中萌发,耐得住寂寞,顽强地生长着。
晨曦微露,村野寂静。有扇门却“吱呀”一声打开了,从门内出来的人拿起工具,扫地、拔草、捡垃圾、冲厕所,一忙就是一个早晨。这位早行者便是冯荣传。
“他把学校当成家”
30多年来,冯荣传不仅是学校的好职工,好环卫工,更是一名好“管家”。2002年的秋天,《上海证券报》捐资10万元,县乡财政配套投入10万元,援建冯巷小学新校舍。冯荣传考虑到这笔钱来之不易,不能存有半点浪费。便主动请缨,承担义务看材料重任。不想,天不助人,从秋到春,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阴雨连绵,风雪不断,冯老师全然不顾,夜晚顶风冒雨,睡冰卧雪,硬是在工地上破旧的帐篷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白天,在课余时间里,他又当好“突击队长”,带领三、四、五年级大龄学生,挖土拌料,装货卸货,即使双休日也不休息。
在学校,冯老师除了教书外,还担任学校的记账员。造甲乡中心小学记账员崔贤厚介绍说,正是因为冯老师爱校如家,他不仅账务公开、公正、透明,还给了学校无私的帮助。
为了改变学校的办学条件,他和学校负责人一起去争取外援,在外出差总是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便宜的旅馆。由于学校资金紧张,他主动把自己平时的积蓄拿出来,给学校周转,从不提报酬。学校门窗、玻璃坏了无钱修理,他掏钱买回玻璃,并自己安装。学校的桌椅坏了,他从家里带来工具,自己维修。学校的房子漏雨,他主动去维修。就连学校的花草,他也主动义务修剪。正是凭借“家”的意识,他从事记账员工作十几年来,从不多花、枉花一分钱,处人论事,从不占别人一分巧。
“他把学生当儿女”
冯荣传常说:“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从教34年间,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作滴滴汗水,洒在他们的心田。哪个孩子生日到了,他组织同学送去温暖;冬天孩子们的手脚被冻坏了,他熬草药水给他们擦洗;夏天大水上来了,他到小河旁接送孩子。孩子们缺文具他给买;少学费他垫上……日子久了,这一切都成他份内的事。
从小就喜欢写字和画画的徐大伟如今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小学启蒙老师正是冯荣传,他是在冯老师的指引下步入知识的殿堂的,徐大伟对记者说:“一个值得赞扬的人并不都是伟大的人,冯老师一生都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冯老师就是位值得我们赞扬的人。”从1989年成为冯老师的学生开始,徐大伟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冯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是如此,即使小学毕业以后,只要是寒暑假,徐大伟总喜欢到冯老师家坐坐,哪怕只是聊聊天叙叙家常。
从冯老师那里徐大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助人。撇开师生的关系,有时他们更像是朋友。在徐大伟上高二那年,和别的男孩一样,他迷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当冯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地找到了徐大伟,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徐大伟迷途知返,最终考上了大学。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徐大伟一家欣喜至极,但是面对高额的学费,徐大伟便茶饭不思。冯老师知晓后,第二天便拿着教师资质证,专程去朱巷办了5000元贷款送到徐大伟手上说“别担心,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在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徐大伟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如愿考上了科大的硕士研究生。
“他对事业无限忠诚”
从教三十多年,当了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冯荣传依据少儿的个性、情感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他运用最多的就是赏识教育,他以“和学生握手,抚摸学生的头、小脸蛋”方式,以示对他们的嘉奖;对高年级学生,他创设了“班长轮换制”、“超人大家族”等活动。这样班级里就有了更多的人文性、趣味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进取心。徐春同学是家中的独生子,全家人凡事都依着他,有时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冯老师有意发动同学们与他结对子,并安排语文课代表和他同桌。很快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时还有意识地把班级里一些像扫地、擦黑板等小事交给他做,而后在班里表扬他,让同学慢慢消除对他的偏见,使他不断感受到来自班级集体的温暖,终于使他在思想上、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他把乡邻当自己亲人”
据冯巷小学校长徐先勇介绍,冯老师从教30多年间,讲的最多的就是乡情。他说他自幼父母双亡,是冯巷人伸出热情的手臂接纳了他,家里缺吃,村里就有专人送粮;灶中断炊,乡亲们抢着送柴送煤;到读书年龄,大伙筹措资金送他上学。他说正是这份情,促使他常怀报恩心。
联合村村民崔群告诉记者,1992年初秋,她家那头大水牛因食草太多,被活活胀死。而买一头牛需要上千元的资金,这钱到哪弄?一家三口只得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冯老师闻讯赶到她家里安慰说:“你们别愁,我先给你们400元钱,余下的我再想办法。“丢下钱后,冯老师骑上自行车火速赶到乡里请来检疫人员对牛肉进行检疫,在确认牛肉可食用后,当天下午,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了近百名村民、教师前来购牛肉,一下卖了500多元,就这样解决了崔群家的燃眉之急。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杜学兵被分配到冯巷小学。考虑到小杜老师家住40公里以外,到这偏僻的地方教书,生活一时不习惯,冯荣传便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他先是自己掏钱买来玻璃、铁钉,将小杜老师的宿舍门窗重修一遍,让他住上安定舒适的家。接着,为了解除小杜老师的胃痛,他几乎隔两三天就要送上新鲜蔬菜。有时杜学兵抱怨收入少,开朗乐观的冯荣传总是说比过去好多了。杜学兵对记者说:“是冯荣传老师在点滴小事中,教会了我做事、做人。”
“他对社会充满着爱”
“社会上的事爸爸最热心,就是很少有时间管家里的事!”冯老师的小儿子冯宗跃一想起父亲,就悲痛万分。他告诉记者,作为安徽财大的大专生,一直没有工作,可父亲生前就是不愿帮儿子的忙,他曾一度想不通,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有很大情绪。父亲去世后,他夜夜难眠,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爸爸,你的离去,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从此以后,我一定发扬你的光荣传统,学你做人的道理。”
冯老师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个笔记本里夹着3000多元的欠条,有600元的,有400元的。那是学生家长交不起学费时,打给冯老师个人的欠条。这些学费,全部由冯老师垫付的。老伴徐庆英一看到这些欠条,就泪如雨下。她说,他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当别人家有什么事,他砸锅卖铁都会帮助别人的。他自己是个孤儿,却把全部的爱心都献给了别人,献给了社会。
冯荣传的事迹得到社会的关注。省市县教育部门领导多次登门看望和慰问冯荣传家人,并给予他所在学校提供了一些资金购置图书、办公用品等。冯荣传去世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追授他为“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此前,冯荣传已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为“全省优秀教师”,2007年度被评为“合肥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省、市、县教育部门均发文号召向他学习。
音容常在目,师德永铭心。冯老师走了,冯老师悄悄地走了,他像春蚕一样吐出了最后一缕银丝,像红烛一样燃尽了最后一滴烛油。他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走完了60年的人生,把他那光辉的足迹,深深地镶嵌在了这片乡村的热土上,永远留在了满门桃李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