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振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5915539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27日

天命之年择放弃高校金色身份

发布时间:2011-07-27 09:45:47      发布人: 黑白双煞
  尽管海华无前人经验可借鉴,但是现在看来,海华一路走来都紧紧遵守着一条原则: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创业伊始,倪振伟决定和其他公司一样,走贸工技的路子。“我们销售过IBM的微机产品。当那120台IBM微机进入清华校园后,给了清华很大的刺激。”尽管身处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是计算机系的教授们都没有一个人见过或用过IBM的XT微机。计算机系的众多教授们聚集在海华于清华校园内借用的一间教室内,兴奋地议论着该如何调试微机。   这120台微机销售为海华带来了200万元的利润。此后,为了赚到更多的资金,倪振伟还向清华大学借钱。“我向清华借了300万元,约定半年之后连本带利还回去。半年之后,我履行了约定。就这样,我们为海华积累了第一桶大金,有了这个基础就,我们就能去做别的事情。”   接下来,倪振伟就决定开始转化科研成果。“以无线电系的茅于海教授为首,当时他主持开发了激光对抗军事演习系统中的电子遥测遥控系统,至今很多地方都在使用该技术。该技术的思路非常先进,当年就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随后,海华还转化了一些科技成果,如1024×768高分辨率显示板,20多年之后,该标准依然在使用。而在当年,该技术与另外一项技术分别获得全国的‘火炬’计划奖项。”说起这些,倪振伟自豪不已。   1984年~1987年,公司成立的头3年,倪振伟没有从公司领取过1分钱工资。“别人多少都会有些顾问费,但是我连顾问费都不拿。”对此,倪振伟认为,从公司成立之时起,他非常明确一点,廉洁。“从离开清华之后我成为了公司的全职员工后,才开始拿工资。当时这样做都是自觉的,特别廉洁,所以我现在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问心无愧的。”   从“四无”到第一桶金,再到多项技术开发,海华3年多的经历让倪振伟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可是就在海华处于上升期间,倪振伟却遭遇了人生的另一道关口。   1987年,教育部规定,在校教师不准办公司。“时任清华大学校副校长张孝文告诉我,你不能办公司了,如果要办,那么只能进行技术开发,不准进行商业活动。”倪振伟想不明白,“什么叫商业活动呢?张孝文告诉我,商业活动就是买卖经营。那么,如果不做商业活动,公司怎么赚钱呢?他说那你就做技术转让。留在学校,把海华的权利交出来,我可以做副总经理,由校科研处的处长朱志武做总经理,这样一来海华就处在学校的控制之下。”经过3年市场经济磨练的倪振伟此时很明确,不进行买卖经营就没有钱赚,在1987年,仅靠技术转让是不能让一个公司活下去并做大。倪振伟把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技术开发上,“我当时前前后后进行了几十项的技术开发,其中有18项获得了部级鉴定。但是到最后,真正变成生产力的,即进行规模生产的一项也没有。”公司要生存,经营是第一要务。   对于外人来说,事情似乎就是这么简单,要么留在清华好好做科研做教授,要么离开清华继续创业路;对于倪振伟来说,事情却重要而不简单。留在清华固然好,每月可以领到七八十元的工资,年底还能再拿到1000多元的科研奖金。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倪振伟就一直留校任教、搞科研。至1984年,他已经在国外发表论文5篇,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如果留校,继续科研教书,发展前景亦是一片光明。“可是,如果我离开了,岂不是倒退?岂不辜负了那些信任我的朋友?自1984年公司成立,到1987年我已经干了3年了,如果我这个时候放弃,以后还有谁会支持我做其他的事情呢?”   尽管校领导认为,倪振伟一定会选择留在学校,但是还是表示让他回去好好思考再决定。但是让校方跌破眼镜的是,“我当场就答复了,我选择海华,离开清华。”这让校领导着实没有料到,最后还留给倪振伟一席话,“如果你干不下去了,可以随时回来,我们欢迎你。”听着这番话,倪振伟感到释然的同时心中却暗暗决定,既然要走,就绝对不会再回来。   多年后,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倪振伟曾这样说,“各位年轻人,做一件事情第一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定。在这个社会上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要坚定!坚定,不能是勉强的,更不能是痛苦的。如果坚定却睡不着觉,那是不行的。就好像在文革期间,上午我开完自己的批斗大会,但是依然可以吃得香睡得安。因为坚定是要有信心的。”   倪振伟的选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清华大学中许多学部委员(后称作院士)都支持他的选择,如潘际銮、孟昭英、常迵,以及他的恩师王补宣院士。倪振伟还获得了来自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后为南昌大学校长的潘际銮院士对倪振伟说:“老倪,我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希望你去做,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就这样,51岁的倪振伟离开工作与生活了33年的清华大学,从此开始了更为艰辛的创业路。“与老朋友贾春旺、刘纪原、薄熙永等一起决定成立海华之时,我们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在这条路上,没有计划,没有国家拨款,全部要自己去做去积累,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第二就是做民营企业,不走官办的路。我们的公司不是国有制,不是全民所有制,薄熙永当时提出集体所有制,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想法,在那个时代,我们迈出了一大步!如果在1987年,我选择退缩,就是选择把海华交给学校控制,是一种倒退。”倪振伟的坚持,不仅使海华没有走上官办的老路,而且他也坚守着自己对朋友们的一份忠诚。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