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的日子,“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和党中央在一起,成为杜义德终生不变的信念
西北黄土高原,深秋的夜风拂面,已觉得很冷了。清冷的天空,闪烁着数不清的星星。荒山野岭、干旱的原野上,移动着红4方面军指战员们匆匆的身影。
黄土高坡,山是倒着长的。看上去一马平川,但是,走着走着,就遇上了上下10多里的深沟。站在沟边,可以谈天说地,跨过沟去,就得上上下下,费上半天功夫。部队行进在原野和陡坡峡谷中,十分疲劳。几天的急行军,累得抬不起腿,肚子里直打鼓。杜义德骑着马,跑前跑后,照应着部队。入夜,眼看着队伍的行军速度缓慢下来。杜义德翻身下马,停在路边,就着月色和星光,打开地图,用手指一量,仔细看了看,提高嗓门对大家说:“同志们,还有百十里路就到会宁了,我们就要和党中央、和1方面军会合了。同志们,加油呐!”
杜义德的这番话,像长了腿似的,很快就传遍了队伍的前前后后。顿时,队伍里像是沸腾了。一高兴,脚步也轻了许多,重又“唰、唰”的赶路了。日夜盼望的会师就要实现了,每个人的心都随着飞快的脚步,兴奋地跳动着。
终于,一轮曙光透过天边厚重的云彩,启明星暗淡了,天将放明了。杜义德驱马赶到队伍的前头。
“哎呀哩,毛主席领导好主张,打得敌人叫爹娘,哎呀哩……”前面传来一阵歌声。
“兴国歌,兴国歌!”大家一阵欢呼。这是在江西兴国的老根据地流行的民歌。很久没有听到过了,如今在这西北的黄土高坡上听见,感到格外的亲切。有人情不自禁地学着江西老表的腔调呼唤着:“哎!同志哥约-----”
原来是前面山坡上,有人边擦武器边唱着兴国民歌。听到喊声,那些人站起来,边跑边喊:“同志们!辛苦了!你们是4方面军的同志吧!”
“是啊,是啊!你们是1方面军的同志吗?”
“是啊!”两边激动地回答着,对跑着,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的眼泪流在一起。许多同志哽咽了,象孩子似的哭了。
杜义德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不停地抹去泪水,和迎面而来的红军战友握手。迎上来的同志们兴奋地说:“是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我们打下会宁城来迎接你们的!”
大家笑啊、跳啊,手拉手的转起圈圈来。1方面军的同志们争着、抢着,帮助远道来的战友挑挑子、扛枪、背背包。黎明前的山包上一片欢腾。杜义德也被感染了,他抱起一个小战士转了几个圈,又把他扛上自己的马。倒是那小战士,不好意思地从马背上滑下来,懂事而又腼腆地对杜义德说:“首长,你骑马,我走路快着呢。”
这时,杜义德使劲地扯开嗓门,激动地说:“我们快与党中央会合吧!”于是,队伍象决了口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向会宁城涌去。
1936年10月9日,红4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会宁。杜义德率直属纵队随方面军指挥部由南门进入会宁城,与1方面军的部队会合。当天,一直随红4方面军行动的朱德总司令率红军总司令部也抵达会宁城。同时到达会宁的还有红4方面军红军大学和步校3000多名学员,以及第4军和31军。
会宁城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部队,顿时空前地热闹起来了。到处是一簇簇人群,到处是欢声笑语。会宁是个穷地方。粮食和水源都很缺乏,当地人都吃窖水。先期到达会宁的红1方面军,到处购买粮食,还把3餐改两餐,尽量节约使用窖里的水,把粮、水和好些的住房都留给4方面军使用。战士们还打草鞋、搓毛线打毛衣、袜子和手套;后勤部门也作好了接待伤病员的准备。
杜义德带领部队进城后,1方面军的同志立即给送来了大批的粮食、肉和蔬菜、柴草等等,送来了红军被服厂赶做的冬装,以及部队战士们自己制作的毛衣、毛袜、鞋子和手套等慰问品。
红1军团1师师长陈赓特地来见杜义德,请他去指挥部,向他介绍了红1方面军受党中央委托前来迎接红4方面军以及为2、4方面军准备衣物和粮食方面的情况。陈赓还亲自带人给4方面军送给养,大家捧在手上,暖在心里。许多同志百感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杜义德也再次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他使劲拉着陈赓的手说:“好同志,太感谢你们了。”陈赓同志笑着说:“义德同志,你们太辛苦了。不用谢,这是党中央的一点心意!”那时,杜义德还特地珍藏了一件“会师纪念”的毛背心。
与此同时,红2方面军也经天水地区渡过渭河,经秦安、通渭和会宁东南部到达静宁以北的陕北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1方面军1军团会合,终于实现了红军3个方面军的大会师。
杜义德把部队安排好以后,兴冲冲地去看望朱德总司令。朱德总司令住在会宁城内一位老乡家里。三合院子,门朝西开;门前有两根1米多高的四方石柱,各有一个拴牲口的石眼。警卫员把杜义德领进屋里时,朱总司令正紧张地伏案写作。
朱德总司令见杜义德进来,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站起身来抓住他的手说:“义德同志!辛苦了。你身体可好?”
杜义德心头一热。这个从枪林弹雨和雪山、草地走出来的钢铁硬汉,紧握着朱总司令的手,却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他对朱总司令说:“总司令,你比我们更辛苦。看到你我心里真高兴。”
和朱总司令一起走过的艰难日子,使杜义德终生难忘。在卓木堡,他曾经亲眼目睹朱总司令与张国焘进行坚决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但是,平日里的朱总司令却是为人宽厚、仁爱可亲的长者。他详细地向杜义德询问了部队的吃住、衣着、伤病员的安置情况;问寒问暖,直到杜义德给他详尽的解释和答复,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告诉杜义德,部队要开会师大会,他正在赶写各方面军部队会师大会的讲话稿。
朱总司令亲切地说:“义德同志,经过长征留下的这些好同志,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无价之宝,有了这支队伍,我们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一定要体贴、关心部队。”
杜义德高声对总司令说:“请总司令放心!”朱德满意地笑了。
这时,红1师副师长杨得志也赶来看望朱总司令。大家相谈甚欢,但是,也知道总司令很忙,这才依依不舍地向总司令道别。
会宁的夜晚,万籁俱寂,秋月如洗照无眠。杜义德很晚才躺下,仍然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想到南下的艰难和整个红4方面军的艰难历程,想到会师的不易和革命将要取得的发展,使杜义德认定了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跟着党中央、跟着毛主席的正确路线走,革命才有希望、才能胜利,个人才有出路。杜义德也想起徐向前常对他说起:“革命和革命战争要获得发展和胜利,必须依靠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正确路线会使人们充分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从而获得胜利。机会主义的路线,不但不能克服不利因素,而且会把有利因素变为不利因素,使群众的英勇斗争不能获得应有的结果,使已经获得的胜利遭到破坏。”杜义德是三过草地、两过雪山的红4方面军将领,曲折的历程,更加使杜义德想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会师的日子里,不仅是杜义德感到非常的兴奋,当时,干部战士的心情都一样的激动。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部队终于得到了一个难得而又短暂的休息机会。
尽管这样,部队还是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为群众干活,劳动竞赛等等。10日上午,杜义德带领直属纵队的干部清扫垃圾、平整场院,无意中发现一眼非常隐蔽的枯井,仔细探察,井底两侧还有洞,这引起了杜义德的注意。他和两名战士带上枪,拿上手电筒,腰间绑上绳索滑下井去。想不到,里面居然是个藏“宝”洞,堆放着很多很多的布匹、衣服、鞋子、袜子、羊皮、日用物品等等。简直是个现成的后勤仓库,应有尽有。杜义德高兴极了。他和下去的战士收好枪,撕了一大块布作提兜,一下一下的往井外提,搞得满头大汗,还整整忙乎了一上午。原来,据守会宁城的国民党省保安团和县保安中队,在红1方面军攻打会宁前,就把搜刮来的民财全部都藏到这眼枯井里了。杜义德说:“这既然是老百姓的东西,就开仓济贫吧。”他们把大部分东西分给了当地群众,扩大红军的影响,又把一部分东西送给了1方面军的同志,略表战友之情。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城的文庙里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红军各部队代表穿着整齐的服装,带着背包,扛着擦得锃亮的武器,来到文庙前。参加大会的有红1方面军1军团1师、2师,15军团73师和红4方面军各部队的代表共约六七百人。先在文庙前照了会师合影。前面地上摆了一排从敌人的手里缴获的“勃朗宁”机关枪;前排的人坐在地上,第二排蹲着,朱总司令、徐向前在第三排的中间坐好了,杜义德等各部队的指挥员也顺序在第三排坐下。
照完相后,杜义德和部队一起走进文庙。简单朴素的会场里,用门板临时搭起了主席台;上面挂着一幅红布横幅,贴着“庆祝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的字样。
徐向前总指挥是首先在大会上发言的。他激动地说:“今天的会合,不论在任何人眼里看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胜利。它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我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现有人数是较过去少了,但个个都经过千锤百炼,人人都是中国革命的精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战斗力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强了。”“我们的力量团聚了,我们的军事政治经验结合起来了,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阻挡不了我们去抗日!”陈昌浩、陈赓也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朱总司令是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方面军总部讲话的。当他说,“代表党中央、代表中央军委、代表各方面军总部,向同志们问好”时,杜义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朱总司令好!”于是,整个会场都欢呼起来。掌声、欢呼声象潮水一样回荡在会场上。红军中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群情振奋了。
朱德总司令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胜利,说明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的长征,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锤炼了自己,而且扩大了党的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了,就更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并肩作战,打败我们共同的敌人。红军是一家人,是亲兄弟。一、二、四方面军,都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各部队都经过了万里长征,都历经了艰难险阻,我们终于走过来了。今天的会师来自不易,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伟大胜利。”总司令号召:“一、二、四方面军的全体同志,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紧密团结,努力奋斗,英勇杀敌,坚决完成党所赋予的一切任务。”
朱德总司令朴实的话,是红4方面军用几万人牺牲的代价换来的真理。对此,杜义德一生铭记在心。服从党的领导、维护革命队伍的团结,成为杜义德一生的准则。因此,当杜义德指挥千军万马、身居高位的时候,也始终光明磊落,群而不党,维护党的领导和部队的团结。他也最痛恨那些内心里腌腌攒攒、为了个人钻营而不惜放弃党的原则的行为。那些人即使身居高位,也只不过是党的“同路人”罢了!
“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不论是在西征失败的路上,还是后来独挡一面,或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听从党中央指挥,和党中央在一起,成为杜义德终生不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