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芳-鉴定离核木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主要棉区大部沦陷,大后方缺乏原棉,更少优质原棉。1938年冯泽芳奉派到云南工作,他看到了多年生海岛棉,形同小树,习称木棉,多种在房前屋后用作观赏或在荒地上零星种植。经冯泽芳鉴定,认为是离核木棉,属优质长绒棉。为此,他积极倡导研究和推广木棉,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首先由金融界与实业界配合地方政府组成木棉贷款团和推广委员会,在云南开远设立木棉试验场,贷款100万元,并制定出一套领取垦荒地和贷款的办法,扶植农民种植木棉。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仅几年间,在云南木棉就发展到7万多亩。
在推广木棉期间,他经常和助手们下乡,趁赶集日子向农民宣传种木棉的好处。初始阶段,农民收获的木棉无处出售,冯泽芳便自己出资收购,轧出皮棉后再行销售。这样不仅资金得到周转,而且棉籽也可以赠给推广委员会作为扩大繁殖之用。冯泽芳推广木棉,不遗余力,倾注了全部心血。他给助手的信中曾写道:“斯字棉、德字棉和木棉是我的三个孩子,我爱木棉同爱我的小女儿一样。”这种爱棉如子之心,何等感人!他的学生和助手俞启葆在《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选集》(1948)的编后记中写道,据估算推广木棉所得的经济效益,其年生产价值比当时国民政府支付的全年农林经常费还多出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