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军以纵队接仗的缘由
三。日军以纵队接仗的缘由
英国海军退役中校威岚(Lawrence Peel Willan) 是第一个把蒸汽时代的海军战术引介到日本的。他在日本六年(1876年11月-1882年2月),把自己四部兵书翻译成日文:《舰队运动轨范》、《海军兵法要略》、《舰队运动指引》、《舰内兵员部署法》。奠基于威岚的教导,日本海军另行刊印《舰队运动程序》、《舰队运动教范》,这两书当时列为机密。1887年(明治20年),年仅三十的岛村速雄中尉根据 Bainbridge Hoff所着《Examples, Conclusions, and Maxims of Modern Naval Tactics》,编纂《海军战术一斑》。此外,英国 Gerard Noel中校的《The Gun, Ram, and Torpedo-Maneuvers and Tactics of a Naval Battle in the Present Day》 (1974年初版) 的译本,日本海军军官几乎人手一册注32。可以想见的是,海战时应集中己方战力(不论是火炮或冲角或鱼雷)、求取局部优势的西方概念注33,已经在日本逐渐萌芽,不至于再被视作天方夜谭,也不是一两名精英诸葛的专利。英国海军上校音格 (John Ingles) 协助日本海军在1888年(明治21年)11月26日成立海军大学。他在该校的教材被编成《海军战术讲义录》,于1894年5月结集出版,书中强力推荐纵队战术,认为纵队最单纯,于指挥者与僚属都最为便捷。海军部长西乡从道在1894年6月24日致函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要求在对清作战时,(1)需1500米内接敌、(2)非不得已﹐不得采用冲角战术。西乡原非海军出身,以部长身分指点战术细节也不很妥当注34。伊东对此仍表尊重,并无异议。实际上西乡的两项建议本身确有价值,也显示日方将帅对现代火炮的性能、限制以及冲角战术的落伍,似乎要比刘步蟾、林泰曾等北洋将领有更深刻、更时式的理解。
1894年7月,日本舰队集结佐世保军港,只要天气许可就实施编队演练。不论是横队、纵队、梯队、多行纵队、多列横队,都一一尝试。若是天气不佳,则由各舰派小艇一只,载舰长、航海官、旗尉(信号官) 在港内演习。当时各舰长就深深体会旗舰在前带队的单纵阵的种种好处。七月下旬舰队出发前,伊东颁发“战斗规约”,决定采用单纵阵、以旗号变更舰队行进方向、并严戒过远发炮。日军联合舰队下分主队、第一游击队、第二游击队。以主战巨舰为主力的本队由联合舰队司令亲自率领,以快速的巡洋舰为主干的第一游击队由副帅指挥。不适合在第一线决战的超龄或弱小的军舰则编成第二游击队,从事船团护航、掩护登陆等。这样的编组观念一直沿用到二次世界大战注35。
除了兵棋演习一再证实音格上校教诲的正确以外,日本海军的硬件、软件也还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得不选取最简单的阵式。主炮最大的三艘巡洋舰(“松岛”、“严岛”、“桥立”) 里头,“桥立” 在1894年6月刚刚赶工完成。模仿美舰 U.S.S. Baltimore 的自制巡洋舰“秋津洲” 在1894年2月才完工。开战时全军接近四分之一的官兵是预备役或后备役,匆匆应召而来,对舰内布置、操作并不熟悉注36。舍单纵阵以外,日军实在也别无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