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舰接仗阵形析探
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战,不单对紧邻朝鲜半岛的清、日、俄诸国有直接和立即的影响,也间接地启动了改变日后西欧局势的机制。北洋舰队在大东沟-大孤山海域的严重挫败,诚然是随后清军在旅顺和威海相继失利的前奏;也催生了日本与沙俄在辽东直接冲突的种子。十年后,日俄战争果然爆发,而其战果则明显地削弱了俄国在欧洲牵制德国的能力,对一次大战的战局与俄国政体有一定影响注2。百多年来辗转受这场海战左右命运的,岂仅止于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台澎群岛的东亚居民?即便从狭窄的战术观点来看,甲午海战是战舰以蒸汽动力和后膛炮彻底取代风帆和前膛炮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舰队决战。它为速射炮首次在海战发挥作用提供了实证,也让过时的冲角战术画下休止符。甲午海战对当时建舰、造兵、用兵者,以及现今史学、地缘政治学各界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当时北洋舰队以凸横阵接仗,虽然不能说是清军致败的必然或唯一的因素,但从在场清舰的配备、保养、补给、训练和通讯、指挥的总体状况对照来看,采用凸横阵来抗拒日军的单纵阵终究是战术上的重大失策,对战局有弊无利,至少可说是雪上加霜。清军各舰在凸横阵内的相对位置,除了德制巡洋舰“经远”、“来远”以外,大致已经没有疑问。本文探讨北洋舰队接敌时的阵形,解析当时所用的相关号令,尝试为“经远”、“来远”确定位置,并阐释日军采用单纵阵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