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北洋海军舰船屡屡起火的原因
结论,北洋海军舰船屡屡起火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马吉芬回忆录《海事》译本、《海葬》“詹氏”评论所指的北洋海军油漆问题都无法成立,在技术的审视下已经原型毕现。既然不是北洋舰队管理混乱,造成油漆问题。那么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包括“超勇”、“扬威”,甚至“定远”、“镇远”铁甲舰在内的中国军舰屡屡中弹起火的真实原因何在呢?实际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无法从北洋舰队自身检讨寻找的,而是来自参战另一方的日本联合舰队。
众所周知,近代海战中军舰用以打击敌方的主要手段是炮击,炮击的效果具体体现又主要通过炮弹这个载体。黄海大东沟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炮弹内装填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炸药——下濑火药。
下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苦味酸,学名“2,4,6-三硝基笨酚”,最初只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称为黄色火药,爆炸的威力强于TNT炸药。1885年,法国科学家特平首次将苦味酸大规模用于军用,正式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1891年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在苦味酸基础上研制成功威力更大的下濑火药,日本联合舰队于甲午战争前夕的1893年开始大量装备填充下濑火药的炮弹。这种炮弹具有一系列惊人的特性,首先炮弹的灵敏度极高,即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而且爆炸后不仅会形成普通黑火药炮弹爆炸时那样的冲击波和炮弹碎片,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号称能钢铁都能点燃,这种火药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即使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17]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使用与爆竹装药近似的黑火药装填炮弹的北洋舰队(黑火药炮弹在北洋舰队中还是稀有物品,北洋舰队战时装备的更多的是无法爆炸的实心弹),面对日本联合舰队作战时在火力上完全居于下风,包括“定远”、“镇远”在内的北洋海军战舰几乎无一不是中弹后屡遭大火摧残。对于下濑火药炮弹这一当时的秘密武器,北洋舰队的一些参战军官已经有所觉察,如“镇远”大副马吉芬在回忆录中记载“Some of the enemy’s ships used melinite shells, the noxious fumes from which could at once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of powder.”[18](粗译为:一些敌舰使用了烈性炸药炮弹,它发出的有毒烟雾和一般火药显然不同)。“广甲”舰次补管轮卢毓英在回忆录中记载“‘超’、‘扬’<起>火,烈焰腾空,左顾‘定’、‘镇远’亦燃。盖敌人火药甚异,无论木铁,中炮之处随即燃烧,难于扑灭”[19]。
正是受到这种威力巨大的特殊炮弹攻击,才出现了北洋舰队军舰“中弹后,烈焰滚滚,不可收拾”的惨状。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两国间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放之于世界战争史的舞台上,则是19世纪规模罕见的战争,由于正处于世界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很多新武器、新战术都在这次战争中粉墨登场。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利,从技术角度讲,实际表示的是旧技术被新技术的取代,是技术发展的潮流顺势所致。以北洋舰队为例,装备着完全落后于人的武器,使用着配合这种武器的战术,被技术上具有压倒优势的敌手所战胜,其中固然有“人”的层面的不足,但是对于技术兵器发挥着太多重要性的海战而言,“器”即技术层面的差距才是失利的最主要原因。忽视这一点,将无法解释的技术问题统统以“人不行”来应付,诸如“油漆问题”一般,非但不会起到历史研究给人以史为鉴的作用,反而会堕入诡辩。
甲午海战本身对于中国的真正启示就是,中国必须近代化。
[1] 关于马吉芬的个人介绍,国外多有论文、专著。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则较为稀少,参见Richard Harding Davis著,李玉生译:洋员马吉芬,http://www.beiyang.org/mrt/mjf.htm
[2]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十卷,三期。
[3] 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165页。又,关捷主编《甲午战争全史》,第六卷“人物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72页内容仍持此说。
[4] 钱刚:《海葬》,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3月版,第168页。
[5] 笔者在《现代舰船》杂志2005年2月B刊上发表的“纽卡斯尔的梦——‘超勇’级撞击巡洋舰”一文即受此影响。该文后又收入笔者著《北洋海军舰船志》,由于排版问题未使用修改稿。见《北洋海军舰船志》,现代舰船杂志社,2006年11月版,第55页。
[6] Philo Norton McGiffin,The Battle of the Yalu,见于http://www.navyandmarine.org/ondeck/1894YaluBattle.htm
[7] 马吉芬回忆录的另外一个译本为收录于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的胡玉铮译本,见《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96年9月版,第7册,第277页。内容较《海事》译本稍好,但是同样存在很多误翻译问题,诸如“交叉炮火”译成“十字炮火”,“老式巡洋舰”翻译成“破旧巡航舰”,“上层建筑”翻译成“上层构造”,“军官住舱的隔壁”翻译成“舰内的间壁”,“安装于高处的机关炮”翻译成“开始时甲板上水”等。尤值得注意的是,《中日战争》译本与《海事》译本都并非是直接依据英文原本翻译的,而是翻译自日本《二十七八年日清海战史》使用的马吉芬回忆录日文译本。从英文翻译成日文已经会有翻译损失,更毋庸说再从日文翻译成中文了,以至在上述两个译本里出现了很多英文原本中根本没有的话语。
[8] 许景澄:《外国师船图表》,光绪十二年二月柏林使署石印版,卷九,第七页。
[9] 许景澄:《外国师船图表》,光绪十二年二月柏林使署石印版,卷九,第七页。
[10] 与北洋海军油漆舰船相关的记录数量极多,但是分布的史料也极散乱,仅以戚俊杰、王记华主编《丁汝昌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为例,第11、37、44、58、、59、60、、63、66、67、71、84、、88、94、107、134、144、151、155、175、182页就都有关于油漆舰船的内容。
[11] 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帆缆港湾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帆缆教材》,1982年2月版,第541-542页。
[12] 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帆缆港湾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帆缆教材》,1982年2月版,第568页。
[13] 王箴主编:《化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647页。
[14] 王箴主编:《化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360页。
[15] 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帆缆港湾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帆缆教材》,1982年2月版,第563页。
[16] 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帆缆港湾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帆缆教材》,1982年2月版,第566页。
[17] 下濑火药的研制经过、特性,以及甲午战前装备日本海军等事,参见黛治夫著《海军炮战史谈》,第102-105页,东京原书房,明治47年版。
[18] Philo Norton McGiffin,The Battle of the Yalu, http://www.navyandmarine.org/ondeck/1894YaluBattle.htm
[19] 卢毓英:《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手稿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