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评论”的可靠性
“詹氏评论”的可靠性
针对北洋舰队存在油漆问题的第二则指认来自报告文学《海葬》。由于《海事》译本已被证明是翻译有误出现的歧义,《海葬》中引用的“舰中隔壁,俱为木造,施以油漆,粉饰外观”也就随之没了任何意义。
《海葬》关于油漆问题的评价只剩下了詹氏年鉴主编的那段评论,即“据《詹氏海军年鉴》主编詹氏考证,‘超勇’、‘扬威’二舰平时保养时不刮去舰体上原有的陈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涂上新漆,年深月久越积越厚,而且为了省钱,每次调和油漆时都用廉价火油,整个舰体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物。中弹后,烈焰滚滚,不可收拾”。
由于书中没有给出《詹氏海军年鉴》具体的刊号、页数等确切出处,评论者也仅仅是“詹氏”这个含糊的名字,因而无法从浩如烟海的各类詹氏年鉴中去检索上述话语的原文。所以实际也无法确定,创刊于1898年的 Fred T.Jane All the World`s Fightinig Ships中是否真有关于“超勇”、“扬威”油漆的这段评论。
暂时搁置这段评论的来由不作细考,由“詹氏”所作的这段看似充满技术性的评论实际在真正的技术知识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首先是“‘超勇’、‘扬威’二舰平时保养时不刮去舰体上原有的陈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涂上新漆,年深月久越积越厚”的描述。给人的直接感觉,似乎是北洋舰队的官兵做事马虎、偷懒,油漆工作极不认真,然而实际这是海军中极为正常的做法。
19世纪中期开始,造船技术领域开始越来越多使用钢铁等材料建造船舶,为了防止钢铁锈蚀和减少船底附着寄生物,舰上还是采用木质帆船时代的做法,用油漆定期涂刷舰体[9]。具体到北洋海军,从早期购买蚊子船开始,就不断有关于军舰入坞油修的记录[10],名为修船,实际就是进入干船坞,把船底和船身的锈蚀刮去,涂以新漆而已。
但是北洋海军舰船进入船坞后,船坞工人对舰船的具体油漆技法却无从查找记录。由于海军是一个延续千年富有传统的军种,类似油漆这类的工作,在基础的工艺技法上百年间相差并不悬殊,为解释海军舰船油漆的方法,仅试以现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油漆舰船的技法来作比较。
在1982年2月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帆缆教材》中,对于舰船的油漆有篇幅极大的介绍。其中规定,舰船油漆前首先要做好被漆面的表面处理,其目的是要“保证涂料在被涂表面成膜后经久耐用,充分发挥涂料的保护作用和装饰作用”[11],主要强调了对被涂物表面的保护(防腐蚀)和“粉饰外观”的作用。
表面处理的具体做法按照舰体的部位不同有所区别,对于水线下的船体涂防锈漆时,一般需要把旧油漆刮除,不过“若海生物附着不多,锈蚀不甚严重者,可采用淡水冲洗干净,将局部的海生物和锈蚀刮除进行局部修补”[12],然后再全面涂漆,因为整体是在旧漆层上涂新漆,便就成了“不刮去舰体上原有的陈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涂上新漆”。
因为水线下的油漆在战时是不太有可能被地方炮火打中的,“詹氏”所说的更有可能应该是水线以上舰体的涂漆方法。然而水线以上的船体不具有被海生物腐蚀以及严重锈蚀的可能性,涂漆的方法也就是对原油漆表面的氧化皮、油污等去除后直接涂刷,也是“不刮去舰体上原有的陈漆,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涂上新漆”。
现代海军尚把这种对舰体的油漆涂刷方法视为正常规范编入教材,就毋庸说19世纪中期的北洋海军了。将海军内的一项正常作业惊视为异端怪物,表明作出评论的这位“詹氏”对于当时的油漆涂刷完全是外行。
“詹氏”强调北洋海军把军舰舰体上的油漆弄得“年深月久越积越厚”的目的,显然是为他的下文打伏笔:“而且为了省钱,每次调和油漆时都用廉价火油,整个舰体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物。中弹后,烈焰滚滚,不可收拾”,即油漆里含了大量廉价火油,如此反复涂刷,显然火油也越积越多,所以就导致中弹后“烈焰滚滚”了。
但是事实恰好又非如此。
火油,学名叫做照明煤油,稍正规一些简称为煤油。化学特性是“沸点范围约为180-315度。主要用作煤油灯的照明燃料,也可用作煤油炉的燃料以及油漆、农药等的溶剂”[13]虽然在史料中尚无关于北洋海军用“火油”来作为油漆溶剂的记录,但是权且依据“詹氏”的说法以“火油”来分析。之所以在调和油漆时使用火油,与油漆的特性有密切关系。油漆是人造漆的一种,通常指含有颜料和干性油或兼含树脂的粘液状涂料[14],涂刷使用前,“由于涂料贮存时间和施工时的气温以及使用加工方法不同,经常要求对涂料进行必要的粘度调整,以达到便于施工目的”[15],火油便是用来调整油漆粘度的一种溶剂。稍加联想,并不是易燃物的油漆里加入了易燃的火油,自然也就是易燃物,一旦中弹就能烈焰滚滚了。
不过火油调和到油漆中以后并不会停留太长时间。油漆固定到被涂物体的表面,是一个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以常见的挥发型油漆为例,“此类涂料在干燥过程中,主要由于溶剂的挥发,使涂料的粘度逐渐增加,由流动变成不流动,而最后固化成膜”[16]。即用火油将粘稠的油漆稀释后涂上被涂物,随着火油的挥发,油漆固化结膜,干透后固定在被涂物的表面,油漆由湿变干的过程也就是火油挥发的过程。
既然火油在油漆干透的过程会挥发掉,干油漆本身又不是易燃物,那么整个舰体因为刷了用火油调和的油漆而成了一个巨大的易燃物,“中弹后,烈焰滚滚,不可收拾”的说法之荒唐程度足以令人忍俊不禁了。
作出这番评论的“詹氏”倘若真就是Fred T.Jane All the World`s Fightinig Ships的创始人Fred T.Jane的话,《詹氏海军年鉴》的价值和形象势必就会因这些过于外行的评论而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