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1、北洋海军的航速问题

发布时间:2010-03-07 13:59:49      发布人: ghoskyno1

1、北洋海军的航速问题

乱战战术要能得到有效发挥,其首要条件是当敌方纵队出现在我方编队正前方时,我方要以异常的高速迅速冲入敌阵,以防错过最佳出击位置,陷入被动。然而根据汉纳根事后给李鸿章的报告称,北洋海军展开成夹缝雁行阵时,航速仅保持在7节。[99]而参战的日本“松岛”舰舰长尾本知道在海战报告中称,北洋海军的编队航速约为10节。[100]

1894917日中午1250分时,日本联合舰队参战军舰已全部出现在北洋海军阵前,此时双方相距约6000米,北洋海军以7节(每小时13000米左右)的航速要想切入联合舰队,需要花费近半个小时之久(如按日方所推认的10节计算,则需要20分钟左右)。“定远”舰之所以在如此距离上发炮开战,其意图可能是已经注意到日本第一游击队正在高速运动向己方右翼(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编队航速已经从8节提升至14[101]),而己方根本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接近日舰发起乱战,只能以远距离火炮攻击先声夺人,以图在日本舰队运动到右翼之前,尽可能对其造成损伤。因而“定远”等舰的首要攻击对象,选择的正是排在日本联合舰队最前端的“吉野”等军舰。然而5分钟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就已经开始向北洋海军右翼的弱舰“超勇”、“扬威”开火,此后,北洋海军虽然曾一度局部冲乱了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的队形,但实施乱战战术的最佳阵位和时机错失,被迫陷入了被动防御状态,再也未能进行分队出击的乱战战术。在己方根本不占优势的中、近距离炮战中,被火炮数量、射速、弹药效能远胜于自己的日本联合舰队占取了上风。[102]

由此可以看到,北洋海军之所以未能成功实施乱战战术,最关键的一点原因来自航速问题,过于缓慢的航速使得北洋海军根本不具备远距离上快速接近敌方的可能,这也就犯了乱战战术的大忌。为什么选用7节如此之低的航速,并不是北洋海军人为的疏忽,而与北洋海军参战军舰的动力设备状况有极大的关系,属于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

1)锅炉

北洋海军首发参战的10艘军舰中,舰龄最大的是1881年的“超勇”、“扬威”,已服役近13年之久,舰龄最新的军舰“广甲”也是1887年的产物,服役也有近7年时间。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北洋水师/北洋海军时代,主力军舰的航行活动十分频繁,以“超勇”、“扬威”为例,粗浅罗列一下这2艘军舰从服役至甲午战前的远程航行,就能看到一斑。

1881年,从英国航向中国。

1882年,从威海前往朝鲜。

1883年,从大沽开往上海。

1884年,从威海前往上海。从上海返回旅顺。从旅顺前往朝鲜。

1885年,赴朝鲜。

1886年,赴朝鲜釜山、元山;俄国海参崴。

1887年,赴厦门。

1888年,赴朝鲜。

1889年,赴朝鲜。赴香港。

1890年,赴朝鲜。[103]  

而这些还仅仅是一些比较长程的活动,还不包括日常在渤海一带频繁的航行、游弋以及会操训练。

舰船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必然会产生其动力系统老化,能力降低的情况。具体到19世纪中后期,就是军舰的锅炉、蒸汽机系统会出现老化。北洋海军各艘军舰使用的锅炉普遍是火管(Firetube boiler)和水管锅炉(Watertube boiler),所谓火管锅炉,指的是煤在锅炉炉膛内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传入密布锅炉内的一根根火管,由此事先加热火管外的水,使之变为高压蒸汽的锅炉。水管锅炉则与火管正好相反,水在管内,烟气在管外加热管内的水。这两类锅炉使用日久,火管、水管内都会结垢,而且还会发生渗漏现象,影响火管的导热效果,最后就将影响锅炉的输出蒸汽压力,进而就影响到蒸汽机的输出功率和军舰航速。因而新造时即使测试航速很高的军舰,如果长时间不作锅炉更新,航速也会衰减得非常严重。不仅是老旧的“超勇”、“扬威”存在这种问题,几乎所有的参战北洋海军舰只,都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1893年北洋海军舰只在大连湾打靶时,作为舰队骨干力量的穹甲巡洋舰“靖远”也暴露出类似问题,“又‘靖远’此行在湾打靶,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104]

锅炉内空间狭小,很难容许进行彻底的清扫维护,唯一作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更换锅炉。北洋海军战前曾多次提出更换锅炉的计划,但最终未能实施。[105]

民国三年,海军部曾有一份涉及更换锅炉、水管的呈文,从中的描述可见锅炉老旧对舰艇航行能力的影响。其称当时海军的一些艘军舰,“按各国军舰配设此项锅炉,其水管例供五、六年之用,逾此时期即失航海能力。查四‘江’、六‘楚’及四‘湖’等十四舰艇均于前清光绪三十一、二年间造成,约届八年,其水管已逾例用之期。内有数舰目下不能远行,只可缓进,职是之故。又‘建安’、‘建威’两舰下水已达十年,其水管虽于数年前均已配换,而该舰原设锅炉四座,每舰仅换两座,其未换之锅炉各两座亦已不堪使用。又,‘飞鹰’已换之锅炉四座,亦已渐形损伤……各舰已难全力行驶……复经数月巡防,不免渗漏愈甚,若不及今急筹购配,延时愈多,航海之力愈减,倘一旦十数舰艇尽失航行能力,则修费不免更大。”[106]这份呈文中提到的舰只,无论是舰龄之老旧,还是平时远航使用的强度,都不如北洋海军,却已经到了这样的境地,由此可以想见1894年北洋海军参战舰只的动力状况会是什么样子。

动力系统的严重老化,致使舰只航速下降,在讲究编队航行的阵型中,编队航速能达到多少,取决于编队内航速最慢的一艘军舰,一旦有一艘军舰拖后腿,整个编队的航速就无法提升,更不用说几乎每艘军舰都存在动力问题了。

2)燃煤

蒸汽时代影响军舰航速的另外一项重要的原因是燃煤,优质的燃煤能够燃烧得更为充分,热效能更高,使锅炉内的水汽化效果更好,也影响着锅炉的蒸汽输出效能。但是锅炉老旧的北洋海军,在燃煤方面也遇到了重大问题。

北洋海军的燃煤照例由开平矿务局供应,开平机械开采煤矿后,产煤也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等优质煤“烟少火白,为他国所罕有”,[107]主要出产自开平煤矿的第五层开采工作面,又称五槽煤,向来是供应北洋海军的军用煤,“五槽煤质甚佳,现在天津东西两机器局、兵商各火轮船概行烧用,即不擁滞,又不缺销。”[108]

然而自1893年醇亲王府家奴出身的张翼接管开平煤矿后,情况发生了巨变。1894730日,即丰岛海战爆发后未久,战局紧迫时,很少与煤矿交涉质量问题的丁汝昌突然致信开平煤矿总办张翼,表示极度的不满。原因是开平煤矿运来的燃煤“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汽力,兼碍锅炉。虽在常时,以供兵轮且不堪用,况行军备战之时乎?”,丁汝昌愤怒地质问“系台从未招呼,抑经管人专留此种塞责海军乎?包煤专备行军之需,若尽罗劣充数,实难为恃,关系之重,岂复堪思!”,表示“自此续运,再为散碎,一面仍遣运回,一面电请相帅核办。幸勿怪言之不先也。”[109]

从信中的描述看,运给北洋海军的燃煤应当属于“渣滓甚大,局船两项概不买用……贬价招徕,尚无买主”,开平煤矿积存很多的八槽劣质煤。[110]

可是,丁汝昌的质问并未得到什么积极的回应,先是张翼提议海军如果需要块煤的话,可以自己在威海从运到的碎煤里捡选,[111]而一直到1894912日,即北洋海军从威海出发前往旅顺,以为执行大东沟护航任务预作准备的当天,[112]在丁汝昌致张翼的信中,仍能看到燃煤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迩来续运之煤仍多散碎,实非真正五槽……俟后若仍依旧塞责,定以原船装回,次始得分明,届时幸勿责置交谊于不问也。”[113]

使用这样的煤,即使是全新的锅炉,也难输出最大功率,更不用说北洋海军参战军舰那些接近报废的锅炉了。而且这种劣质碎煤,会进一步折损锅炉的寿命。

极为讽刺的是,就在张翼出任开平煤矿总办后,煤矿外销业务出现了增长势头,1893年“是年分付股息10.5%”,[114]供给清政府官方使用的燃煤,在开平煤矿出产煤中的比重则出现下跌,1893年为37.25%,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却下降至36.97%。同时当年为慈禧太后万寿盛典报效,“负责矿务局的四位道台上奏,以董事会和古董名义‘报销’银三万两。朝廷和李中堂都褒奖他们‘忠义可嘉’。”[115]

参战军舰舰龄老旧,锅炉接近报废,又用着劣质煤的北洋舰队,能够实现7节的编队航速已然是奇迹。但这种奇迹在血火搏杀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实在是太慢了,从战斗发起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北洋舰队的乱战战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北洋海军采用夹缝雁行阵失利的根层原因所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