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本舰队的机动力
2、日本舰队的机动力
除去北洋海军自身的航速原因外,日本联合舰队部分军舰机动力过强,更是为北洋海军乱战战术实施的可能性蒙上一层阴影。
日本联合舰队参加黄海海战的军舰共计12艘,除代用巡洋舰“西京丸”和炮舰“赤城”排列在非战斗序列外,其余10艘军舰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两个前后相接的纵队。
构成第一游击队的4艘巡洋舰,其中“吉野”、“秋津洲”2舰分别是1893、1894年造成的崭新军舰,设计航速分别达到22.5节和19节,“浪速”、“高千穗”则是1886年建成的老舰,设计航速是18节。根据日方档案,“浪速”于战前1894年6月14日采用自然通风,测得最大航速为16.3节,“高千穗”于战前1892年7月自然通风状态下,测得最大航速为15.5节,较新造时的设计航速已有衰减。“吉野”于战前1893年7月24日公试时测得最大航速23.03节,超出设计航速。“秋津洲”于战前1894年6月17日自然通风状态下,测得最大16.7节。[116]以编队中航速最慢的军舰为标准,第一游击队的最大编队航速可以达到15.5节,大东沟海战实战中,为了尽可能快地运动到北洋舰队右翼,避免遭到北洋舰队的乱战冲撞,日本第一游击队就跑出了接近编队极限航速的14节高航速。[117]这种航速,是北洋舰队完全望尘莫及的。
构成日本本队的6艘军舰情况较为复杂,旗舰“松岛”和同型舰“严岛”是1891年在法国建成的新舰,设计航速16节,同型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则是1894年当年问世的崭新产品。巡洋舰“千代田”也是1890年建成的新舰,设计航速19节。本队剩余的2艘“扶桑”和“比睿”则是老旧军舰,都是1878年的老舰,设计航速也都是13节。在黄海大东沟海战前的测试中,“松岛”、“严岛”、“桥立”3舰因为动力系统从设计时就存在缺陷,实际航速衰减非常严重,分别只有10.25、11.64、11.05节。日本购自英国的“千代田”舰也是同样问题,军舰上安装的竟然是鱼雷艇使用的汽车式锅炉,航速衰减得很严重,1894年1月测试只跑出了11.5节的最高航速。除了4艘因为设计问题造成航速滞后的新军舰外,2艘老军舰和北洋海军的老舰一样,也存在无法回避的航速衰减,1894年7月31日老军舰“扶桑”测得最高航速为10.05节,“比睿”在6月27日测得最高航速为10.42节。[118]计算到编队航速时,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编队的最高航速只有10.05节,与北洋海军的编队航速实际相差不大。
正因为本队编队航速缓慢,双方接近阶段,日本联合舰队整体的编队航速只有8节。第一游击队提速到14节编队航速后,便与本队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空隙。日本联合舰队本队为了保持与北洋舰队的距离,下令编队航速提高至10节极限航速,向左侧方向机动,结果“扶桑”、“比睿”2舰未能加速到10节,落后于本队前4艘军舰,遭到北洋海军冲击。
由此可见,在敌我双方航速相近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乱战战术还是有成功实施的可能的。但是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快速军舰,尤其是分出了第一游击队,利用其几乎是北洋海军编队航速一倍的高航速,始终保持与北洋海军的距离,避免近距离接战,将战斗形态锁定在其占有完全优势的中距离交火上。
利用这种机动力上的差距,日本联合舰队构筑起了一道北洋海军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在技术对抗特征鲜明的近代化海战中,这种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即使有再高的士气、训练素质、指挥能力,也都无法将其抵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