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舰首方向射击舷角大,就证明军舰利于发挥火力优势?
2、舰首方向射击舷角大,就证明军舰利于发挥火力优势?
作为反驳,戚其章先生首先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其详细观点为,“北洋舰队的最佳射击舷角不可能只有25°。以定远、镇远二舰为例,舰首重炮为并排配置的双炮,而且是四门大炮二二排列,则各侧炮火的最佳射击舷角,应是以舰首尾线与左、右舷正横线成直角的分角线为中线的90°,再去掉为邻舰所留之20°安全界,尚有70°。因为北洋舰队‘始终以舰首向敌’,左、右两侧合并计之,其有效的最佳射击舷角则为140°。正由于北洋舰队主炮最佳射击舷角的最大打击扇面为140°的扇形区域,故在海战中能够左右开弓,发挥了舰首重炮的最大威力。”[94]
该论陷入了和第一种论调相同的奇怪逻辑,希望从计算火炮的射界角度上,来反驳前者。
火炮的射界,是指一门火炮水平方向能够旋转射击的角度有多大,即能够瞄准多大范围内的目标。大型火炮和现代机枪不一样,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密集扫射,射界再大,其实也说明不了能够很好的发扬火力。在射击指挥仪尚未出现的19世纪中后期,单纯看火炮的射界面积并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起作用的是看能否在单位面积内投入更多的火炮。举例而言,1门射界180°的火炮,与10门密集布置射界只有20°甚至更小的同口径同型号火炮对抗,前者的火力肯定不能压倒后者。不考虑军舰上火炮的具体配备情况,只是费力去计算火炮射界,对火力发扬效果根本产生不了任何说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