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超勇”、“扬威”

发布时间:2010-03-07 13:44:31      发布人: ghoskyno1

1894917日中午1253分过后,中日两国军舰渐次展开交火,甲午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相对于北洋海军采用的便于发挥冲击近战战术的犄角雁行横阵,日本联合舰队编列的是简单的单纵队阵型,在北洋海军的《船阵图说》中称之为鱼贯阵。与很多现代中国研究者认定日本联合舰队战术缜密不一样,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阵型,并非是胸有成竹,认为纵队一定可以克制横队,而仅仅是从自身舰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考虑了参战的日本军舰大都拥有强大的舷侧火力,判断只有使用侧舷对敌的纵队才便于发挥己方的长处。而且纵队队形对舰船编队航行的技术要求较低,较适合缺乏复杂编队经验的日本联合舰队,日方在战前为此专门确定了一个比较僵硬的指令,就是无论北洋海军采用何种阵型,联合舰队都必须使用纵队以作应对。为此,伊东祐亨在18947月中旬,曾专门组织各舰舰长,分别乘坐汽艇进行编队练习,并在航行中用步枪当作大炮来进行射击模拟训练,以熟悉纵队作战方式。

日本海军史学者外山三郎在著作《日本海军史》中对此加以总结,认为北洋舰队使用的是“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而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选择纵队队形,“并非经过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技能的角度去判断,认为只有采取纵队队形,日本海军才能充分进行战斗机动……”。

从之后中日海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伊东祐亨开战初期所拟采用的原本只是一种简单的战术,即建立在纵队队形基础上的战列线交战战术。这种历史悠久的战术曾经广泛运用于风帆战舰时代,主要特点是将舰队编列为纵队队形,以便使密布舷侧的炮门能够最大程度对向敌方,进行舷侧交火作战,一舷发射完毕后,整个舰队依次进行回转航行,使用另一舷再次开火,而发射结束的那一舷可以使用这段时间对火炮进行再装填,如此周而复始,很有一番中世纪骑士对决的遗风。及至蒸汽铁甲舰时代来临以后,古老的纵队战术曾一度被配合船头大炮设计的横队战术所取代,但是19世纪后期随着中口径速射炮的出现,舰船设计领域重新开始重视在舷侧密集布置炮位,以数量较多的中口径火炮来对抗数量较少的大口径火炮,利于发挥舷侧火力的纵队战术由此开始复兴。日本联合舰队的参战军舰大都舰龄较新,机动能力强,属于新思潮下的产物,舷侧火力格外强劲,适合舷侧交锋。因而伊东祐亨确定使用纵队队形,最初的意图就是在北洋舰队面前反复周旋、掉头,不断用舷侧火力进行交战,以发挥自身的长处。

战后,《海权论》作者马汉曾对日本联合舰队舍弃近在咫尺的北洋舰队右翼不攻击,而冒着被北洋舰队重炮轰击的风险,从中国海军阵前越过而攻击左翼的举动大惑不解,“日军通过清军前面后,向右翼突进。采取这种前面通过的运动法理由何在?我实在难以理解。这恐怕是为了把炮火集中敌之右翼这一最终目的,而甘冒非常之险。若果策出于此,对敌之左翼也能同样得到任意射击的机会。另外也可以使缓慢的尾舰免陷于困境”。实则是伊东祐亨开始时心中并没有一个腹背夹击北洋舰队的完整谋略,而只是想走一步看一步,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向北洋舰队右翼方向发起攻击,并非是想要先邀击北洋舰队右翼末端的军舰,而是为了使整个舰队侧向展开在北洋舰队阵前,利用舷侧炮火进行火炮对决而已。

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前锋,坪井航三统率的第一游击队最先经过北洋舰队阵前,4艘军舰高速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方向运动,此举既是想尽快接近到3000米的距离以开始交火,同时也是为了留出身后的位置,让跟随在后的本队战舰能够充分展开作战。

在完全由新锐巡洋舰组成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前方,是位于北洋舰队右翼最外侧的两艘军舰,中国参战军舰中舰龄最久的老舰——第5小队的“超勇”与“扬威”号巡洋舰。


停泊在英国纽卡斯尔的“扬武”舰,与姊妹舰“超勇”一起都是英国近代巡洋舰的始祖

这对外形文弱秀气的姊妹舰同时也是北洋舰队参战军舰中最为弱小的成员,军舰的满载排水量仅有1542吨,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舰体虽然号称为全金属结构,但内部大量采用了木质构件,而且基本上没有额外的装甲防护。21881年诞生于英国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是当时阿姆斯特朗公司风华正茂的设计师伦道尔的得意之作,属于一时的时瑞精华,曾引起过世界海军界的高度关注。然而10余年的时间过去,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1881年世界名舰的傲人风采,此刻在“超勇”、“扬威”身上已渐渐褪去,剩下的只有几分英雄迟暮的慨叹和无奈。

“超勇”与“扬威”目前正处在异常尴尬的境地中。这级军舰设计时的定位是极为新锐前卫的撞击巡洋舰(ram cruiser),即主要凭籍高航速,突然逼近敌方,通过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撞角冲击来克敌制胜的军舰。为此,“超勇”、“扬威”舰的干舷设计得非常低矮,舰体轮廓也显得相当简洁洗练,除了两根高高矗立的桅杆外,再没有任何大型突出的舱面建筑设施,这些显然都是用以配合对隐蔽性、突发性要求极高的冲角战术而特意安排的。然而此时,2艘军舰因为10余年高强度的使用(北洋舰队的军舰平时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北起海参崴、南至新加坡的巡弋任务,以显示中国海上力量的存在。此外,还要经常性巡视周边属国、邻邦,以及参加例行的南北洋海军会操,而东学党事起以后,活动则更为频繁。),机器设备老化严重,配备的锅炉都已到了即将报废的边缘,以至最高航速只能达到7节左右,显然已经失去了发挥这类军舰最具价值的战术——冲角攻击的先天条件。非但如此,低矮的干舷反而对军舰的适航能力带来诸多滞碍,使得本就不容乐观的机动能力更是大打折扣,甚至连正常的编队转换都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勉强完成。

更为不利的是,已经不再具备高速突击能力的“超勇”、“扬威”,自卫的能力相当薄弱。当这两艘军舰还在绘图板上时,伦道尔主要考虑了这类军舰用于主动的攻击行动,本着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御这一思想,竭力减轻军舰的吨载,以提高航速,在防护方面主要将希望寄托于低矮的外形和快捷的航速能减少军舰中弹的概率,而舍去了很多附加装甲的设计。这两艘军舰除了厚度为3/4英寸的钢铁船壳板,以及位于水线下3.5英尺处,遮盖在弹药舱、蒸汽机上方的一段厚度只有3/8英寸的“装甲甲板”外,再就只有自求多福,依靠舷侧和机舱上方煤舱里的煤炭来提供一些有限的遮挡防护。

被岁月掠去了机动力的“超勇”、“扬威”,就这样近乎赤身裸体地迎接着战斗的到来。

2艘军舰首尾外壁厚度为3/8英寸的封闭式炮房内,各有10名水兵在枪炮军官的指挥下操作着10英寸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大炮,透过炮房前方的开口,紧张地追踪、瞄准日本军舰。这型火炮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身管长26倍口径,正常情况下最大射击仰角10度,最大射击俯角3度,有效射程为8000米,当采用极限射击仰角15度时,有效射程可达12000米。因为采取了原始的复进装置,这型火炮的理论射速可以达到1/2.5分钟,曾被认为是1881年代威力最大的舰炮。然而,早在1892年时,这4门火炮就出现了“因操法年久,膛内铜环早形松溢,未尽适用”的情况,虽经海军提督丁汝昌与天津机器局交涉进行了修理,但是性能已经不容乐观,远非昔日可比。

“超勇”、“扬威”剩余的武力,除了位于舰首水下的撞角外,分别是安装在主炮台后方炮房内的阿姆斯特朗4.7英寸副炮,每舰各配置4门,和主炮一样属于带有原始复进装置的旧式速射炮,而且同样因为使用日久,出现了磨损老化的情况。此外,每艘军舰的后主炮房顶部装备有2门诺典费尔得式4管机关炮,军舰中部另装备410管格林机关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