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推倒65年——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纪实
日历推倒65年——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纪实
(王植伦)
一、缘何重翻旧历
1988年,一个国际会议在西德召开。几个德国汉学家找到了中国的代表,兴致勃勃地淡起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建设运动。他们说:“我们,还有美国、西欧、俄国、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等地,都有一批学者热心地研究这个课题。当时在中国,山东有梁濑溟,河北有晏阳初,福建有黄展云,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村建设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独特的尝试,由于历史的原因失败了,但是它对于今天的中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都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希望能拔开历史的烟雾,清除陈年的尘封,让“营前模范村”实验的情景,展现在今人面尊荨。一位汉学家还呤了一首中国古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二、65年前的痕迹
营前原为闽侯县外七里分县的县治所在地。管辖高洋、至德、钦仁、绍惠、芝俗、江右6个“里”(即现在的黄石、下洋、玉田、罗都、营前、泮野、环江、洋屿、猴屿各村)。这里东去闽江口.西上福州城.水程都是30里,交通方便,土地肥沃,发展农副渔业生产的前景极好。加上清末废除海禁之后,外国轮船前来福州。便都停泊在这里的闽江江面上。并在这里采购食物,屯积货物。于是在沿江建立了洋行、货栈、教堂、别墅,一时中外商贾云集,货物集散,市面繁华。在繁荣的掩盖下.走私、贩毒、赌博、卖淫和农村破产等丑恶现象丛生。由于政治、经济和地理位置上的物殊,清朝和民国都在营前设置分县政府,福州海关、省水上警察局、盐务局、税务局等大小衙门。黄展云选在这里进行农村建设试验,可谓下了一着妙棋。
黄展云先生(1875—1938),字鲁贻,祖籍福建永泰县白云乡,先世迁居福州。早年创办新学,鼓吹反清民主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人多是他的学生。后来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他在福州参与组织起义,胜利后出任闽都督府教育部部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避居日本,加人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担任秘书。袁世凯倒台后,回闽从事党务工作。北伐时期,出任福建各路民军总指挥,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8月出任福建省政府农工厅厅长。
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活结束了。黄展云从枪林弹雨之下走进了省府大厅。他面对着这座前清总督府和北洋督军衙门,勾起心底的阵阵沉思:满清灭亡了,北洋军阀倒台了,政权被我们夺来了,现在的显要们都在高谈阔论“要捉住政治中心(政权)亲手来干一干”,仅乎“政治中心”捉住了.论功行赏、封官受爵一完成,革命也便完成了。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他想:历史上王莽不是把汉家的天下“捉”住了,一切归自己支配吗?王安石不是“捉”住了宋神宗,一切由他来主张吗?可他们的设想一点也没有实施,只博得人们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这难道不是因为只有伟大的理想而没有接受的民众,事业终竟要失败的吗?他又想到:中国社会好像是一大块泥淖,要在这软绵绵的泥淖上建筑巨厦,必须先把它变成硬地。而这改变地质的工作便是从底层上教育人民,去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步走上自治的道路。只有这样.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才能实现。
黄展云想着想着,一个建设新农村的蓝图在心底升起。他在省政府委员会上用掷地有声的声音说:“大家尽可去捉住政治中心,而我却贪便宜走我理想的路,就是到农村去。和民众接近,去建设新农村。我认为这是国民革命的大路,还望革命的同志一旦你们干不过来时,也早一点加人到这一条路来。而我呢?一定要竭我疲驽的步调向这条路前进到最后的一日。”
三、挂起“营前模范村”的牌子
农民们先是静悄悄地听着,接着猛然地热烈鼓掌。有人指着黄朝平议论说:“这姓黄的是我们长乐人,还是留学法国的工程师哩。”又有交头接耳说:“这村长挺随和的。当了厅长就等于以前的道台,下乡却自己走路坐船来,一点官架子也不摆……”
黄展云面带笑容,向围住的人群宣传起模范村来了。他说:“搞这模范村做什么呢?就是要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来平均土地,节制资本,把营前建设成康乐富足美好的农村。就是要发展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办学校,让孩子有书读;办医院,搞卫生让大家健康长寿;禁烟、禁赌、禁止卖淫,使社会安定:清理田赋,减轻税捐,减少农民负担,让你们生活过得好……”农民们的注意力又被吸引过来了。他讲的这些都是使他们终日食宿不安。无日不在愁苦对付的大事,如果能够一件一件地办好了,那黄展云便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了。
黄展云意识到鼓动农民的重要性。一放下行李,便带领同伙深入到农民中去,边作宣传边作调查,很快把营前的情况和弊病了解得一清二楚,建设模范村从何入手心中更有数了。
四、“营前模范村”的德政
田赋整理成为黄展云建设模范村的头项工作。可是做起来困难极多。旧时各地的田赋操在“粮房”手里,经办人称“粮胥”。某个地方某个人有多少田产都记在他们的“底册”(俗称“八匡册”)上,只有少数几个“粮胥”知道。他们操纵住“底册”就保住了财源,成为各地的田赋承包商。所在地的豪绅地主和粮房粮胥勾结,蒙骗地方官吏,所以有田无赋、有赋无田的现象十分普遍。黄展云把粮胥找来,限期要他们交出底册。但是他们有的公开抗交,有的只交明帐不交密帐,以此来破环田赋整顿。黄展云被惹怒了,下令惩办几个粮胥,同时在各乡成立国产调查事务所,通知田主登记田产。对这位既是厅长又是村长的人,人们还不摸底,因此隐匿田产的人很多.登记后的田赋总额与应收的粮额相差很多。根胥和豪绅地主们正高兴地躲在背后冷笑,岂料他来个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丈量土地,终于冲破了头道难关。廓清了田赋负担的实际情况,田赋整理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包捐的废止是与田整理同时进行的。旧时的捐税。如酒税、屠宰税、印花税、迷信品税、房铺税、教育附加捐等都是采取投标承包的做法。各税捐的承包者多是豪绅地主,他们沆瀣一气,互相勾结,被称为“捐
蠢”。黄展云决定废除营前的税捐承包制,改由模范村派人按率征收。因为底情一时不易摸清和“捐蠹”的阴挠破坏,税捐的收人大减。又因为烟酒、印花等税还要缴省,省里的捐税部门听了“捐蠢”的流言蜚语,也多方拦阻。这一仗一上阵就无法取胜,令黄展云既气愤又为难,但他仍然顶住风险顽强地进行下去。
营前原是个“花花世界”。赌博、抽鸦片、卖淫、迷信之风盛行,社会治安不宁。模范村一成立,黄展云便宣布严禁此等邪风。村里设禁烟处严加查缉烟贩,打击鸦片走私。吸烟者令人禁烟医院戒烟,或关进烟民自新习艺所,强近做工习艺戒烟。禁赌方面,既封闭了乡村常设的赌馆,连临时性神诞节庆等设局聚赌也被禁止。吸烟赌博及卖淫者只得转入地下活动,社会风气为之一清。模范村警卫生把许多神庙的偶象,推倒江中。由于潮水的顶托,一些断腿缺臂的神像漂流到福州台江汛江面,围观的人很多,为营前模范村的破旧立新作了很好的义务宣传。
模范村节制资本的活动也在积极地进行着。此时的营前工商颇为发达,单大小钱庄就有20多家。大钱庄、京果店、米店、当铺等都出“钱票”,在社会上流通牟利。黄展云把这10余家店号作为节制资本的对象。从查验现金储备和限制出票面额人手,不准他们滥发“钱票”。同时成立了模范村农工银行,发行角票,在市面流通并向农民发放低息农贷,解除农民所爱的高利贷之苦。黄展云把农工厅节约的3000元经费移去作农工银行的资金,还动员自己的亲友存储私款万余元。农工银行在全新的空气中运转了好几个月,一时颇有作为。但终因奖金短缺和出钱票商号的破坏,以及本省国家银行的不支持,发生了几次挤兑后便停止了业务活动。
在进行以上各项整治的同时,营前模范村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营前到长乐城关的公路兴建了;通过筑堤填江造地,开辟出一条营前新街,并在街上构筑了清一色的二层骑楼新店;购置了“飞鸿”小汽轮,每日两次来往营前福州.发展航运事业;开办了碾米厂和发电厂。在教育方面.黄展去把模范村分为5个教育行政区,每区设1所中心小学.下辖若干普通小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全村小学由6所增至14所。他还自编了1套课本。进行成人业余教育。学校经费由乡、村补助和社会捐款解决。
五、宏图成泡影,模范村以败告终。
对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这个极有意义的创举.福建省政府委员会本来便不以为然,他们处处设置障碍,制造矛盾,希冀营前模范村因此中途夭折。
先是省保安司令部以营前模范村玉田小学“潜伏有共产党员”为名,派兵围捕.抓走农民、教师3人,还顺带把模范村乡团编练处的枪械也掠去。最为严重的是编造了所谓福州人力车工会指导员谢瘦秋被刺与黄展云有关的政治谎言,通过有关方面对他实行通辑,迫他离开营前避居上海一年,直至“谢案”水落石出,谎言破败,方让黄展云回闽。但又出尔反尔地将营前模范村划归民政厅领导,妄图割断农工厅与营前模范村的联系。
黄展云气愤之极,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宁肯不当农工厅厅长,也要当模范村村长。他在1929年9月重临营前视事,发表了既庄严又悲愤的《告模范村民众的宣言》,宣言称:“民国成立十八年矣。政令之偏颇,捐税之繁杂,较之亡清,几有过之。民国仅存名义,民命等于草芥,人民受兹苦痛,乃咒革命为不祥……今者展云幸得自由,从今以后决定本我怀抱,努力于模范村之建设。摒弃一切权利,冲破一切困难,以扶助本村善良民众,至能以自力实行自治,而后卸我责任……我村中善良民众,抱地方改进之热心者,望各奋起,勿用畏缩为幸,特此宣言”。
黄展云复职后,立即制定了发展模范村工作纲要,召开村务会议进行发动。他艰苦创业,惨淡经营了三年,在民政、公安、卫生、教育、工程、农业等方面,继续做出了显著成绩。但是树愈茂,风愈劲,模范村的成绩越大,困难越多,妄图摧残的势力越狂。到了1933年初,模范村终于无法运转下去了,他也终于心灰意懒,心疲力尽,一叹之下挂冠他去。黄展云一离开,福建省政府委员会下达的撤销营前模范村,改为闽候县13区的命令也到了。至此,历时5年的营前模范村——被喻为当时农村一盏明灯的模范村就这样油干灯灭了。
黄展云走了,留给营前人民无限的思念。在营前旧码头,一块“遗爱碑”竖起来了,营前53乡的人民,65年来都在怀念他。
闽江浩浩,流不尽相思情意
榕树荫荫,记住了故乡先贤
(作者工作单位:福州晚报社)
(责任编辑:陈锦谷)
本文源自:
(录入:黄爱妹,校对:陈 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