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追随者黄展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18773750
本馆由[ TTlove0304 ]创建于2011年06月20日

营 前 模 范 村——那些闪亮的日子

发布时间:2012-05-12 20:16:43      发布人: TTlove0304
 

营 前 模 范 村——那些闪亮的日子

福建日报福建日报                 福建日报2003521

/图本报记者 林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以改革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黄展云的长乐营前模范村与梁漱溟的山东邹平乡建实验区、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建实验区在这场运动中兴起,成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三大模范农村。70多年过去,模范村的部分文物史迹虽已在沧桑岁月中湮没,但模范村的许多改革措施仍在当地老百姓中传颂,在模范村所发生过的一切至今仍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与行为。

              A  一 份 提 案  旧 话 重 提

4月下旬,一份题为《进一步做好营前模范村文物保护、带旺周边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景点开发》的提案又被长乐市政协列为2003年度重点提案,由此,“营前模范村”的那段历史被再次推到幕前。

据近年来一直呼吁营前模范村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长乐市政协副主席林道维介绍,这份提案在2001年就作为重点提案提出,市政协之所以重视这份提案,是因为“营前模范村”的许多举措对当前的农村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做好营前模范村的文物保护工作对长乐市的旅游经济也将起促进作用。他拿出《乡镇建设的伟大尝试——福建营前模范村调查报告》、《长乐市“营前模范村”》两本资料,说近十年来国内有不少专家学者在关注模范村的历史,但外界对模范村却不太了解。

  据林道维介绍,“营前模范村”是在20世纪20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当时民族危机深重,国步维艰,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展开了一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讨论。许多民主主义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救国应当从农村开始,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大学教授、归国留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等纷纷离开城市、学校,投身于中国农村改造和乡村建设中去。“营前模范村”的创始人黄展云便是其中之一。他祖籍永泰,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曾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兼战友。1927年出任福建省农工厅厅长后,为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他选择当时的营前村作为社会改良的试验区,以推行各项民主革命的农工政策。

  当时的营前,北沿闽江,西自峡兜,东至浮岐,西南通福清,东南与长乐县河阳港(即太平港)相接,中通上下洞江。范围包括闽侯县辖属第十三区(即营前区)的光俗、江左、高详、至德、钦仁、绍惠6里,大小77个村庄,近4万人口,4万余亩耕地。192835日,“营前模范村”政府宣告成立。黄展云以农工厅厅长身份兼村长,取消旧式衙门,建立民主化的村政委员会,开始进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改革。那么,当年的这些改革措施到底是怎样的呢?它们对今天的营前村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日前,记者前往营前村探访。

               B  “模范村”的尘封岁月

  汽车从福州出发,朝着长乐国际机场的方向疾驶。半个多小时后,视野中出现了一条清澈的河流,春末的细雨雾一般飘扬在河面上,水汽氤氲。这条河叫上洞江,营前村就在上洞江边上。

  营前村的小巷都用水泥铺了路面,下雨天里泛着水光,很干净。走进一户林姓的大院落,天井、厅堂、居室都收拾得一尘不染。94岁老人林道源告诉记者,营前人讲卫生的习惯是从“模范村”那时候开始养成的。从前长乐农村有摆棺设祭七七四十九天的旧俗,有的棺材因为迷信的种种说法而不能入土,就停在村边,叫停棺,时间长了,风吹雨打棺木朽烂,骸骨散落,肮脏可怖。“营前模范村”成立后即废止了这种陋习,做到上午死去下午收埋,既保持了环境卫生又起到了遏制铺张奢侈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事在四里八乡影响很大。“印象最深的是猪牛出栏上街,屁股后都要挂个粪筐,很有意思。”林道源说,他还记得当时随地吐痰要罚款,家家户户的厕所都要接受卫生监督,村委会还雇了两名清洁工负责扫街道和公共厕所,因此营前村的干净在长乐地界是出了名的。

  林道维将记者带到现在的营前粮站,这是一座灰黄色的老建筑,据说过去叫瀛州寺,模范村刚成立时村公所就设在这里。后来村委会又在瀛州寺办起了“营前模范村”第一所小学,取名瀛州小学。模范村对教育十分重视。原先四万人口的营前地区仅有6所小学,其余都是旧式私塾,执教者多为“冬烘”先生。“模范村”建立后,黄展云等提出“废除私塾、兴教办学”的口号,实行义务教育,小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在这一时期营前的小学增至34所,使大多数学龄儿童都可以入学。营前还办起福建农村最早的一批幼儿班、幼稚园,办起了扫盲班、夜班(即夜校),办起了图书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可以读书学习。

  在营前的中心地带,有一条颇为宽敞的街道,据说这是当年“模范村”发动农民改造闽江河滩,打入木桩填土为地建成的“新街”,街道两旁是一色的两三层高楼式店铺,均为灰砖楼房,楼前有避雨行人道,美观实用,很像厦门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因此这里又被当地人称为“厦门街”。据说当年“厦门街”除了商铺外,还建有邮局、海关等服务设施,十分繁荣。这种规模的新型商业街,在70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实属罕见。除了商业街,村里还有大型的农贸市场、银行以及电厂、碾米厂、砖瓦窑、铸锅厂等乡村小型工业。村民们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营前村能够享受与长乐城关一样的电费标准,就是得益于“模范村”时期创办了全长乐第一家电厂。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准,“模范村”的创办者们大力发展生产,抓经济建设。他们首先从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开始,改革田赋,减租减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建防洪堤,开辟营前长福浦至邹厝里的通心河以灌溉田地;调查渔业资源,建立渔业基地,组织淡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渔业生产和渔村经济;“模范村”还推广良种,派技术人员下田指导科学种田,又创办公共苗圃,培育树苗绿化荒山。同时,发展交通,发动农民修建营前至长乐城关的公路,鼓励商人购置小汽轮往返福州——营前。

  “模范村”在玉壶山上建了公园。那里花木成行,亭园秀丽,还有儿童游乐器材,成了村民们工余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村民们生病了可以找中医,也可以到西医医院就诊,平常还有大型运动场可供锻炼。村委会大力禁烟、禁毒、禁赌、禁嫖,镇压土匪盗贼,批判土豪、劣绅、地头蛇,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村风,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88岁的老中医林耕儒说,在那段时间里,营前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赌不嫖,流氓小偷绝迹。村委会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作风民主,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因此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赖,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是“模范村”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础。提起黄展云,林道源满怀崇敬:“堂堂一个农工厅厅长来兼村长,一点架子都没有,平常就穿土布衫,黑布鞋。”老一辈村民说:“模范村做的好事太多了,子子孙孙忘不了。”

  由于种种原因,19333月,“模范村”被国民党当局撤销。但其取得的斐然业绩已植根人民心底,村民曾在瀛州寺前修起一座刻有“遗爱”二字的石碑,以表深切的敬意。

      C  能否成为“旅游村”?

虽然“营前模范村”的改革尝试由于种种原因只坚持了5年,但专家学者们认为,它和梁漱溟、晏阳初等在山东、河北的试点一样,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仍有借鉴意义。

营前有不少美景,明代状元陈谨曾以“八仙留迹,三石垂青,白马钟声,环浦渔歌……”标出此地八景。当初美英侵略者就看准了其中“白牙潭”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西式别墅,被称为福州的“鼓浪屿”。五年前有一著名台商也钟情于斯,斥资数百万元,建起了度假村,与马尾开发区遥相呼应,堪称一景。“你现在看看那条上洞江,湖面宽阔,水波荡漾,稍加装点,不就是长乐的西湖?”林道维说。这次政协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出:要求市政府尽快将模范村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认真做好营前模范村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带动周边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景点的开发、利用,使之形成系列,这样既可以发挥营前模范村(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又可以连片开发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景区,并纳入闽江口旅游区的范畴,寓教育与旅游观光之中。

  那么,“营前模范村”最终能否成为长乐乃至我省一处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景点,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