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特色與意義
小說的精神是持續性的精神,每一作品都是對前面作品的回答,每一作品都包含著小說以往的全部經驗。因此,一個成功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必然有其時代性特色,並且對其前行代的文化結晶有所承繼。但是,如果他還能繼續創新,從而實現自己的風格,那麼這位作家己在時空的座標上找到了自己的點了。據此來看洪醒夫的文學價值,洪醒夫已朝向這方面努力,並且也有其成果,只可惜在他還要進一步突破時,天不假年。以下將其文學價值歸結為四點簡述﹕
(1)反映當時農村面貌:
洪醒夫的農村文學背景,是五○年代中期到七○年代初期的台灣農村社會。此時台灣正處於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的階段,洪醒夫筆下的農村,雖然還保持著傳統淳樸的面貌,卻漸漸受到工商社會的影響而有所變遷,如工商社會貧富懸殊問題;人口外流、農村勞力不足問題;大批農田開闢成新興都市與工業區……。還有許多舊社會的謀生技藝逐漸沒落,人們的生活型態開始轉變等問題,都在其作品中留下時代的見證。
(2)堅持人性的純美:
一個真正的文學家,對光明的未來懷著希望,是藉著愛與人道的力量來促其實現的。在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裏的農村人物,即使生活品質低落、愚昧的傳統觀念猶存、經濟上的困窘艱難,然而,由於他們對生活的誠懇、勇敢、認真的態度,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人性的光輝與生命的堅韌,是令人感動的,而這便是洪醒夫所堅持的人性的純美,在他的小說裏,我們總會看到未來的希望。
(3)溯源台灣文學寫實傳統:
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上承日據時代賴和、楊守愚、呂赫若、蔡秋桐等農村文學寫實精神﹔以及戰後初期鍾理和、葉石濤、鍾肇政等持續的農村寫實香火。與同時代的前輩和同輩作家:黃春明、王禎和、李喬、鍾鐵民、陳恆嘉、宋澤萊、林雙不等,將當時台灣農村社會的轉型面貌與問題刻劃出來。從這一貫脈絡的農村文學系譜可以發現,七○年代的農村文學和日據以來的農村文學最大不同是:此時的農村作品地域性較強,呈現了各個作者所來自的故鄉風貌。這一農村系譜透露了日據以來至七○年代台灣的社會型態及變貌,是台灣文學當中的珍貴文化資產。
(4)寫入台灣文學史:
洪醒夫的文學早已備受肯定,實實在在地在台灣文學領域裏佔有一席之地。由於洪醒夫之受文壇肯定的時代是在1978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因此,他的文學史地位與論戰後的文學環境有關。如上點所述,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應列入日據時代以來台灣新文學的農村文學系譜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