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醒夫生平背景
洪醒夫,本名洪媽從,又名司徒門,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於彰化縣二林鎮北平里一個世代農民家庭,一九六二年台中師專畢業後,即一直擔任小學教師,一九八三年七月三十一日,因車禍去世,結束他三十三年短暫而璀璨的一生。
洪醒夫是家中的長子,其後有七個弟弟,三個妹妹(附註:七弟出生後送人撫養)。父親名曰洪來用,母親名曰洪林彩鸞,是勤儉刻苦的莊稼人。洪醒夫的家族世代務農,父母、叔叔、伯伯們都不識字,他必須在假日幫忙農事,農人生活的辛酸是他所熟悉的,因此對於貧窮加諸生活的壓力,他有深刻的體驗。生長的家鄉環境與童年的時光,是影響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洪醒夫在六○年代初就以司徒門的筆名開始文學創作,題材主要是他所關懷的農村中的人、事、物等,誠懇而質樸;七○年代,他的視野更加開闊了,除了所關懷的農村素材之外,他作品中呈現了農、工商轉型的社會觀照,發表了「散戲」、「吾土」等傑出的作品,於是他在文壇佔穩一席之位。
特別是在鄉土文學發展關鍵時刻的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他三次在《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文學獎中榜上有名,並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黑面慶仔》,從而名聲大振,與宋澤萊一起,成為繼黃春明和王禎和、楊青矗和王拓之後,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第三波高潮的代表人物。此後,他又先後出版了小說集《市井傳奇》及《田莊人》。一九八三年七月,正當他雄心勃勃地立志要在文學的土地上至少再耕耘三十年的時候,卻不幸因車禍而喪生。逝世週年,他的未結集的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匯集為《懷念那聲鑼》,由號角出版社出版。
洪醒夫的文學所處時代,正是戰後台灣文學本土自覺的關鍵年代。自六○年代末開始發表作品,因受當時台灣現代主義文風影響,他寫了許多存在主義小說的作品。但是此時他尚處於文學摸索階段,因此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嘗試性作品,從他的早期作品到成熟期作品這段歷程,可窺知六○年代至七○年代台灣文壇的轉變軌跡。又從其與《後浪》詩刊同仁及當時青年詩刊的厥起,可看出自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關傑明、唐文標所引起的現代詩論戰之後的詩壇現象。接著,從洪醒夫以農村寫實的小說之受文壇肯定,可見自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九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台灣文學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精神獲得普遍共識。而洪醒夫的農村小說,亦可溯源日據時代以來農村文學傳統,聯結成一脈相承的系譜。
其作品類別涵蓋很廣,舉凡現代詩﹑小說(短篇為主)、散文、報導文學、評論都有其心血結晶。但他不是個多產作家,其文學創作態度嚴謹,作品在發表前後,都會細心校對、修改。並且,他身兼國小教職及雜誌助編,文學創作只能在餘暇之時從事。
表面上認為可以引導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環境,並不是絕對的因素,重要的是個體對其所處環境的深切體會與自覺,以及身邊人物對待生活的態度,反而是人成功的因素,自稱是一個「野生作家」的洪醒夫便是最好的例子。農民子弟出身的洪醒夫,一生常陷在經濟拮据之中,因此,他的成熟期小說所描寫的市井小人物,對於人物心理刻劃入微,不旦深具時代典型,而且能透視人性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