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醒夫的小说世界
我的硕士论文是写「洪醒夫的生平及其小说研究」,但他的作品不只有小说 而已。这篇论文得到了赖和纪念馆每年所举办的论文奖助奖,因此康原先生便给我这次机会,来这里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的演讲。不过以这样的题目用二个小时来演讲,恐怕会挂一漏万之虞,不能非常清楚。所以在场的朋友若对我的大纲或是演讲有任何的问题,待会我们可以在最后留十几分钟来讨论。不晓得你们是否有看过洪醒夫的小说?你们是对洪醒夫有兴趣呢?还是对他的小说有兴趣?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有看过他的作品吧!那我想先来简介一下他的背景。
一、前言:洪醒夫生平、作品、创作观简介
洪醒夫是彰化县二林镇人。在目前一片本土热潮、草根文化的重视之下,各地都为家乡的文学作家举办演讲或是出版其书,希望借此能让大家认识自己家乡的文学家。而洪醒夫的作品不只仅局限于有彰化地域的特色,他在台湾文学史上亦有其重要性。在民国六、七十年代,乡土文学论战非常激烈,各家说法并出;但真正能用作品印证其理论的,才是能为我们留下文化资产的人,洪醒夫正是如此。他的生命是很短的,从1949年到1982年,仅只有三十四年。他留下四部作品:《黑面庆仔》、《市井传奇》、《田庄人》及《怀念那声锣》。在他去世之前,《田庄人》已经准备要出版了,而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前的《黑面庆仔》及《市井传奇》他都认为不够成熟。从十七、八岁就开始写书,他的作品皆受到编辑与文学前辈们的赏识,但只要是他认为不够成熟的作品,绝不轻易成书,由此得知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有人说《黑面庆仔》是他的得奖集,如〈散戏〉、〈吾土〉、〈扛〉,还有〈人鬼游戏〉(这一篇本译名为〈人山记事〉),皆得过各项大奖。其实在这本作品集里,他的人物情节、文字特色令人十分钦佩,不过他自己则认为这篇作品太过重视文字技巧。其实一个有天份的作家,往往会运用花俏的技巧,来展示其文学的天赋。
洪醒夫对于《黑面庆仔》这部作品并非十分满意,因为他认为里面运用了太多的雕饰;一般学过文学批评的人都可在《黑面庆仔》发现他所采用的技巧。洪醒夫心中所追求的文学最高的成就,是用平实、自然的结构来表现主题,所以洪醒夫最满意的作品是《田庄人》。你去看《田庄人》这本书,会感觉好像是一个老爷爷或是老奶奶,在叙述他们的成长过程。这里没有很花俏的文字,是很朴实、很自然地描述一群平凡老百姓的小故事,但你仍会被小说中的人物所感动。遗憾的是,这本书未能在洪醒夫生前出版。
《怀念那声锣》是洪醒夫早期的作品,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六○年代文学受到现代主义影响,因而产生出存在、苦闷、阴郁的色调,还有运用心理层面的意识流手法。如果说,洪醒夫持续这样的写作风格,那么他将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后现代作家;但是他放弃了这一条道路,走向日据时代以来台湾传统的写实路线。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常会流于记录的形式,不过却也十分的踏实。我讲了这么多,是希望大家能对他的作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些书大多已经绝版,不过目前《黑面庆仔》、《田庄人》、《市井传奇》已有再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他的作品特色。大家可以想想,我这样去分析他的作品,是否可以够成他的独特风格,还是有哪一个作家与其风格相近?这些特色是否足够令他立足于台湾文学界,过几年之后仍有它存在的价值?我想,他的作品已经历过十几年,现在仍有很多人讨论它,我相信是经的起考验。因为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小说世界嘛!那我就先来谈他笔下的人物及时空背景。
二、小说中的人物:
我先看洪醒夫的小说是受到其人物的感动。这些人物的悲欢离合,仿佛活生生地浮现眼前,他们像是有血有肉,而非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看了他的作品,就是会有一种人生的体悟(笑)。我后来在更进一步地阅读,发现不只他的人物能使人感动,其文学技巧亦十分高明,绝对经得起文学评论家的考验。他认为文学是记录人的愤怒、激情、容忍、和他在面对生活的坚强意志力。我将他笔下的人物分成下面二类;
(一)时代脚步下的边缘人:
这是说他们没办法适应时代的转变,命运就变得比较挫折、坎坷,因此被时代淘汰。洪醒夫他去关心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及其被淘汰后所面临的处境。他怀著同情心、怜悯心去看那些我们所认为中下阶层的小人物;像〈猪哥旺仔〉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牵猪哥的行业,但面临工商业的转型,也就没人愿意辛辛苦苦地牵猪哥到各村庄去了。旺仔他适应时代的演变,以科技的方式经养猪业,结果就成为养猪大户。
在洪醒夫笔下的边缘人里,只有猪哥旺仔能够从时代的逆境转为佳境;这是因为他能够顺应著时代的脚步走的缘故。但有些人或许是个性使然,或许是命运如此,无法将逆境化成转机,像〈散戏〉、〈清溪阿伯和布袋戏〉及〈跛脚天助和他的牛〉。就拿〈跛脚天助和他的牛〉来说,在以前农业社会能有一只牛是非常大的资产;可是到了工商社会,牛已经没有价值了,因为有机器代替牛耕的技术。可是天助的牛与他相伴多年,等于是一个帮助他工作的家人,与他是合而为一的。好像讲得有点乱喔!(笑)牛和天助的命运其实是一致的;牛被时代所淘汰,天助也是。所以一旦天助得到工作时,就会发愤努力去做。像有一次他好久都没人请他去耕田及搬运货物,好不容易有一户人家请他去搬运池塘里的泥。天助不断地激励自己,并鞭打著他的牛,因为难得有这一次机会,他要好好的表现。结果牛劳累过度而死,他自己也累倒了。这并非是洪醒夫所虚构出来的故事,他应该曾经听过。事实上,洪醒夫的作品有很多都是真实的事件,他只是运用小说的手法将他表现出来,让故事更加逼真。
〈散戏〉和〈清溪阿伯和布袋戏〉是他对歌仔戏及布袋戏没落的纪录。对田庄而言,它们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同样地,面对工商业的来到,电视、各种媒体突飞猛进,那些看戏的人都流失掉了,而歌仔戏及布袋戏也就衰败了。洪醒夫所描述的是人物,而非职业;他并非强调这些职业的没落是可悲的。他所关心的是被时代所淘汰的人,并不是职业。他关心他们该何去何从,以及内心的苦闷。像歌仔戏演员,已经没人请他们去演戏,就算有,也没人要看。所以大部分的演员几乎都不表演了,可是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训练演戏;在那个时候,会去演戏的多半是穷苦人家的小孩;在无计可施之下,他们有很多人便去唱歌舞团,或是沦落妓户。在〈散戏〉里,洪醒夫是描写一个坚持要演出歌仔戏的剧团,团主金发伯一直深信,只要他们有根底,认真演出,那群看戏的人一定会回来,他们一定能重拾往日辉煌的盛况。可是一次在一次的挫折,他们终究无法逃离这种潮流,只好穿著戏服唱流行歌曲。这是一个非常为难悲惨的情景。最后金发伯决定解散戏团,因为他不希望团员们跟著剧团漫无目的的漂泊,他希望团员能够找到正当的工作或是嫁人,并以尽心演出最后的一场戏来作为完美的剧点。〈清溪阿伯和布袋戏〉则属于回忆式的。故事里的主人翁回忆童年时,在戏台上看著清溪阿伯那专注的神情,他的十一指神功,让木偶维妙维肖地表演著。
你看他的小说,像《田庄人》,似乎是散文一般,怎会说是小说呢?在这本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并不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而采取回忆式的手法,里面仍有人物、情节,不似散文是纪录事实、叙述性的文字,所以还是属于小说的范畴。在《田庄人》及《黑面庆仔》中传达出,洪醒夫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格,就是要用写实的手法去描述他家乡的人物,去关心中下阶层的人,他们的境遇、情感。
(二)卑微小人物的生命态度:
洪醒夫笔下的这些人,虽然地位贫穷、卑贱,但他们都很有骨气,并且认真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就是庄严的生命态度。他们还有传统的泛神思想;像树有树神啦!石头有石头公啦!什么都可以拜。这种泛神观念对庶民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他们都会有宿命观,认为自己悲惨的命运,皆是上天注定的,不然为什么我这么倒楣而别人不会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他们对生命认真的态度及宿命观,就算在强权底下,他们也会设法求生存的。即使生活的面貌是多么的丑陋,他们还是会忍下来。像〈吾土〉是描写马水生三代开垦土地的过程。在日据时代,他们瞒骗日本人去开垦防风林;那些都是沙地;因为日本人要农人种纰麻,那是要做为军用的;他要台湾人种,拿去给他们卖,却给很微薄的酬劳。所以马家便一边种纰麻,另一边则种一些他们认为可以维持生计的东西。有一天被日本人发现了,连四岁小孩都不放过地痛打他们一顿。阿荣伯虽被打的七荤八素、头破血流,但他知道一定要忍下来,他跪在地上向日本人磕头认错,希望能够放他们一马,下次决不敢再这么做了。后来日本人走了,阿荣伯激动地告诉他的子孙们,要他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耻辱,今天他之所以会忍下来,完全是为了能够开垦土地给他的后代。这就是在描述一个处于强权时代的小人物,如何求生存的故事。不只是不同种族,同种族的也有互相压迫的情况,而那些中下阶层的就是被压迫者,可是他们也是很坚忍,求生意志非常的强。在这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不只如此,他们的情操也是非常的崇高,像〈黑面庆仔〉这篇作品里面,庆仔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看过〈黑面庆仔〉,我想我来念一些文句,这样才能使你们了解情况。像刚刚的〈吾土〉,在日本人走了之后,阿荣伯以著愤怒的眼神对儿孙们说:「你们千万给我记住,今日的事你们都看到了,你们千万不可忘记,我,你们的阿爸,今日???伊娘的,」他骂了,「向四脚的下跪。大家给我记住,男子汉一跪天地,二跪神明,三跪父母,其他的打死了也没有下跪的道理。你们的阿爸,我,今天为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我们土地,向四脚仔下跪。你们不可以忘记!什么人忘记了,将来落了地狱以后,我还要找他算帐。」这段话讲的非常的激情,因为开垦的过程是非常隐密,是战战兢兢去做的。那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主要是为了他的子孙。
这篇小说不只是在讲开垦的过程,后来阿荣伯得了肺病,马水生为了医治他父母亲的病,一块地接著一块地的卖掉,他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的生气,因为在当时他讲了这么激情的一段话,就是希望子孙能够好好保有这块土地,结果居然被卖掉,他十分的伤心,便上吊自杀死掉了。事实上这也传达出另一个主题,就是人间之爱的真谛,他不愿再拖累子孙,希望能保留最后土地。在〈吾土〉的一开头就写马水生准备去卖地,他一直舍不得,以回忆的方式插叙进来故事里。后来土地没卖掉,因为考虑到家里还有十几二十人,如果都没有一块地要如何生活呢?而他的父母也因不愿意拖累就上吊自杀。
关于〈黑面庆仔〉,我说过庆仔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小说的场景是在畚箕村;这是洪醒夫虚构出来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我们现在暂且不谈,你们以后若有兴趣可以在研究。庆仔从另一个村庄来到畚箕村定居,村民们都不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有一个疯疯癫癫的女儿,长得十分漂亮;儿子才念国小这样子。他之所以叫黑面庆仔是因为他的面黑黑,事实上这一代表了另一个意义,就是刻苦耐劳。故事一开头是描写他十八岁的女儿因为被人玷污而要生孩子的场面;庆仔因而开始回想自己的命运怎会如此的悲惨,女儿疯了,还要被那些垃圾男人蹂躏,这在小说里写了很多哦!阿丽虽然是疯的,但她干干净净的很漂亮,村庄里糟蹋她的男人,也不知是谁,有十几岁,三、四十的,甚至有的人在办完事之后,还丢几块钱给她。有一次庆仔看见阿丽在玩一块钱,就明白她又被玷污了,他十分生气,怒气攻心要打阿丽。这一段情节,我在讲义上有列出来,大家看一下参考资料B第一页的例三:
「黑面庆仔˙脑海中经常浮现一个萦绕不去的景象。」
同样是早晨,同样亮丽的阳光,同样一大片无涯无际的青翠。阿丽穿一身艳红衣裤,忙乱惊恐若丧家之犬的奔窜于这片青翠之中。不时惊恐地回头张望,不时发出尖锐悸布的叫声。而站在自家门口的黑面庆仔,却只能一动不动地看著阿丽数度跌倒又数度站起,终于越去越远,景物越来越模糊,最后感觉一点寂寞的红,消失在一片模糊的青翠之中。黑面庆仔久久无力移动脚步,也无力举手挥泪。
阿丽奔出去以后,第二天黄昏才回来,却在屋前屋后躲躲藏藏,低声哀叫。黑面庆仔有一出去,她就悸布万分的退后,同时做出随时可以奔保的姿势,一看就知道她对于黑面庆仔,对于自己的父亲,起了很大的戒心,她怕他就像小动物害怕人类摧残牠们一样。
黑面的只好退进屋里,从狭小的土墙窗口看她。这时她又出来,并且低声哀叫。黑面的又出去,她又惊恐的退后。如此三四次,黑面庆仔突然想起一件事,急急冲进厨房,成了满满一大碗公中午吃剩的冷冷的地瓜汤,拿来放在门前空地上,人又退回去,躲在狭小的窗口后面看她。
阿丽看到地瓜汤,好像一百年没吃过东西似的,冲出来,站在那里,贪馋的厌著口水。她惊慌地怀有戒心地看看四周,发现没有什么危险,立刻不要命的快速的捧了起来,手嘴并用,狼吞虎咽,像一只饥饿的遭人遗弃的狗!
这里出现的景象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篇作品里,这景象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四五次,但都是比较简单的。阿丽非常惊吓她的父亲要打她,一直到处逃窜;她跌跌撞撞地跑到一片青翠之中,直到她那艳红的身影消失。在164页,阿丽躲躲藏藏地跑回来,庆仔想她可能肚子饿了,便进屋拿东西要给她吃,可是她仍怀著警戒心,像受伤的小动物对人的不信任。她看见黑面庆仔拿给她,她就赶快跑掉,庆仔就放著,跑到屋里偷看她,阿丽战战兢兢,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看庆仔会不会出来,直到她确定庆仔不会出来,不会对她有所伤害,于是就拿起东西一直吃一直吃这样子。这景象让黑面庆仔一直回想,出现五、六次,尤其是他最愤怒、沮丧的时候,仿佛提醒他说不应该再做这样的事。我刚说过,故事的一开头就是阿丽要生小孩,庆仔一直不愿意要这个孩子,他觉得他是一个孽种,想要把他送给别人,可是别人也不要这样一个母亲是疯子、父亲来路不明的孩子。他觉得不如把他捏死,他想一个疯子母亲把小孩捏死应该不算稀奇,他不希望留下一个杂种,而且等他长大也会痛苦。可是当他将手靠近孩子的脖子时,阿丽突然惊醒,这时阿丽的脸就像是他要打她时那样的惊恐,黑面庆仔心软了,立刻转变脸孔,告诉阿丽说孩子可能肚子饿了,我要把他抱起来。我说黑面庆仔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除了在这可以看出来外,他觉得阿丽今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对阿丽的母亲起了不洁的念头;其实这也不算什么不洁的念头,每一个人应当都会这样的念头,就是因为家里蛮贫穷的,没有钱娶亲,有人到她家来说媒,介绍阿丽的母亲,她母亲也长得很漂亮,不过也是个疯子,神智不清,他并不晓得那女孩子有问题,只是看她长得很漂亮,白白净净的,身材又很好,一见面就很喜欢,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妻子,娶过门之后才发现是个疯子。他认为当时就是因为起了这个贪念,才会有这样的命运,生下阿丽,一辈子都要照顾她,他不断的反省,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后来他并没有把孩子掐死,其中有一段话,事实上也是洪醒夫所要表达的人生观念:「不管是谁,连树都有生存的权力,就算是疯子,谁也不能剥夺。」所以小说的结束就是写庆仔决定要照顾这个小孩,反正他已经照顾两个小孩,多一个也没关系,于是他欣然地接受这个命运。
在这篇小说你可以看见,每当庆仔起残酷的念头时,他就会有很多意识出现,意念会不断的窜入,不断地反省自己。你可以说这是意识流的写法。而故事里的庆仔,我们亦可发现他善于自省的优点。
〈半遂湖仔的黯然岁月〉我也稍微讲一下好了,因为这篇作品正如作者所说的,他每一次想到半遂湖仔─半遂就是半身不遂─他的内心就会有一股莫名的哀愁。每看完这一篇,就是没办法克制自己的情绪。半遂湖仔的手脚都不听使唤,而他的一生也都非常的苦难;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回去看。他从小就是由母亲扶养长大;父亲被日本人抓到南洋去当兵,大战结束后,因为当兵所产下的阴影,使其精神恍惚无法谋生,不久就死掉了。湖仔还有一个妹妹,母亲去世后,就剩他们两人相依为命。湖仔为了担负起家计、扶养妹妹,便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他每次要去办货,都要走好远的路程,他扛著麻布袋,颤颤抖抖地走回去。有些小孩─小孩也是洪醒夫的小说里常出现的人物,大概是孩子多半比较没有同情心吧!因为同情是要有经验的累积。孩子们看见湖仔那样的身型就会想要去捉弄他;比如说要买两角的糖就说要买一角,让湖仔颤抖地爬起来,很辛苦的打开糖罐子拿糖给他,然后很辛苦地回到位子上之后,又跟他说还要再买一棵糖。有时候小孩子也会偷他的糖,湖仔忍了很久,有次终于忍不住拿起棍子要打他们,结果就跌倒了,那些小孩吓得跑掉,可是想想又不知道湖仔会不会死掉,于是偷偷跑回杂货店,只见湖仔趴在地上哭泣,怨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场面实在令人心疼。还有湖仔去办货时,孩子们也会跑去捉弄他,去拉他的裤子。反正就是呈现出湖仔的谋生方式是很艰困的。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要人家来养他,反而一直想要怎样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后来他会自杀是因为他无法传宗接代,于是帮他的妹妹─金枝招赘,没想到这个丈夫经常打她妹妹,而且好吃懒做又会赌博,每次去赌就拿他妹妹的钱,赌完回来救拿他店理最好得酒喝,甚至还骂湖仔「吃米了米钱」,后来湖仔不愿成为妹妹的负担,便自杀死在田野里。
很多人都会想,洪醒夫会什么要让故事里悲惨的人物以死亡来结束?死亡并不是最好的描述方式。不过在洪醒夫的故事里,有很多人是以自杀来结束他悲苦的一生。
时间有限,我想我们来进入下一个主题。
三、时空背景: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社会面貌及风俗人情。
这也是他的小说在台湾史上的重要意义,他以文学的方式,保留住社会的现象,反映出六、七时年代的农村社会面貌及风俗人情。也许你们会想,小说中所保留的社会现象会比历史书更清楚吗?看那个时代的历史书不是比小说更客观?事实上你去看《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哪一个的描写来得更为真实?当然是《三国演义》啦!因为历史书它所记载的事比较客观的、普遍的状况;文学作品则是比较主观地挑出他认为的重点,他所写的社会情况则更贴切于真实的生活,更深入民间。洪醒夫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出六、七时年代的台湾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在资料里有列了一些,我们可以看一下,我总共举了五个例子,都是由他的小说摘录下来的。像《牛姑婆站在黑暗中》这里,他是写农村社会的情况,每个村庄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每个村舍密密杂杂的,由小巷连接在一起,这些路有很多的树木,没有灯光,非常的暗;不晓得你们是否有这样的记忆,过去的村庄,尤其有住过的人都知道,一到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那种暗是现在人所无法体会的,只有到晚上停电,又没有月亮时才感受得到,他借由这样的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洪醒夫并非故意保留这些社会情况,是小说的情节必须要提到。在《归乡第一日》里所表现的则是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像第一段里「最近料人工都涨,种田的收成已经不够本钱,没有做工那么实惠,很多人都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田种了」,在当时农忙时节很多人会出去做工,他们搭车到处去帮人割稻、犁田、喷农药,那有些人会去外面工地挑砖头,因为肥料上涨,光是种田已无法应付家里的生活。此外,在这里他也提到耕种的方式开始不同了,开始有耕耘机的出现。不过耕耘机无法更到田的四角,所以还是会用水牛再耕一次;这也是表现了当时农作的转变,还有村人如何因应这种转变去维生,洪醒夫都将其保留下来。再来是《清溪阿伯和布袋戏》,这里亦有提到布袋戏大部分是在隆重的祭典或是庙会里才有。在157页写到,村人要请戏班子来演戏还要开三次会议,因为他们都非常的贫穷,而演戏的钱是村民一起出的,所以必须很慎重地做决定。另外在156页还提到当时看戏是要有钱有闲的人才有的娱乐,因为歌仔戏和布袋戏要去戏院才看得见,平时村庄的人要看戏得等到庙会祭典,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在做事前准备时,他们都显现的十分的兴奋、热闹。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状况。
《入城记》则是一个村庄过渡到新兴社区的社会转型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楼建筑物,事实上以前都是一片片的稻田,后来才被建造起来变成工业区或住宅区。在144页这地方描述这些新兴社区,就如我们以前常说的,好像鸽子笼一般,看起来都小小的,几乎一模一样,这么小、这么丑的房子,连一个小学教职员也要负债三、四十万,辛苦十几年才能得到这样一间小小的房子。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情况比他们更悲惨(笑),辛苦十几年才得到厕所一般大小的房子,他们还有鸽子笼。这是转型社会,新兴社区兴起的面貌。
《散戏》也是一样,它是写歌仔戏对当时村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我摘录的这一段是描述歌仔戏没落,戏员们内心对时代转变的冲击:
大家都在欺骗自己,她也是,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就是无法承认,无法面对。工商业的蓬勃发展,电影电视等等传播媒体事业的日新月异,已经把人们的兴趣从歌仔戏上面带走了,以前喜欢歌仔戏的人,现在都被电视连续剧黏住了,歌仔戏时在回天乏术,他们每个人都清楚,但每个人都不断的安慰自己,等熬过这段日子之后,一切都会很好的!
我们从文学的作品现象看社会意义;目前蛮流行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去研究文学;以文艺社会学来看作品其实有很多方法,社会现象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当时的时空环境、制度、经济等,很多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的状况。基本上台湾文学多属写实性,故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台湾文学是很恰当的方式,像林芳美女士就以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去看琼瑶的作品,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琼瑶的作品属于通俗文学,但是林女士则是以较肯定的态度去研究,因为琼瑶的现象跟当时的制度也有所关系,当时的人可能比较空虚,需要想像来填补,不一定是她的爱情故事,只是因为政治的压力使人民没有理想、目标。这也反映出六○年代的年轻人思想空虚的现象,因此以社会学来研究文学是很有意义的,可获得很多的东西。
四、小说中的精神内涵:主题意识
看小说除了人物、情节之外,主题是更重要的。主题的一个意义是否能让读者思考是它能否有存在价值的关键,因为一般的文学家一定会具备描写人物的能力,会写煽动人心的情节,但是若要更近一层的探讨小说,则视主题意识则是能否写出让人思索、启发,这也是作品能否有存在价值的标准。在洪醒夫的小说里,所呈现的主题有三个:
1、社会批判:
这里他批判很多,比如对迷信的批判,如〈神轿〉一文里,描述阿树唯一的妹妹生病了,他希望帮他办个法事,虽然家里很穷,但钱是身外物,救人要紧;这个观念在洪醒夫的作品常常可见,像〈吾土〉里,主人翁也是认为只要有一口气在,钱再赚就有了,他们重视生命更胜于钱。〈神轿〉里写到,村民们认为扛神轿的人必定有一人会被附身,而这人的品行一定十分良好、是个大善人才会被菩萨选上,结果铁牛起乩最为厉害,村人莫不敢到讶异,因为铁牛平时吃喝嫖赌不说,对他的父亲又坏,怎会被选上呢?村民告诉他父亲说铁牛被菩萨选上了,他便说菩萨一定再睡觉,否则怎会选上他。四周的人则说:「是你客气,你儿子一定好,菩萨才会选上他。」他父亲非常生气的说:「铁牛吃喝瞟赌、无恶不作,还偷我的钱。」旁人就说一定是他冤枉铁牛,他父亲十分生气认为菩萨怎么可以黑白来。最后铁牛排除万难;事实上他在擡轿之前有喝酒;因为擡轿要摇来晃去嘛!他便藉著酒气摇晃得更厉害,让人误以为他被附身。就在别人认为神明已附身在他身上的那一刹那,他撞倒门槛几乎晕过去,他为了让人们认为他是好人,便打起精神继续摇晃起来,后来法师和他对话,他也随便呼应、含糊乱讲,反正他讲的是神明的话,一般人也听不懂。后来大家根据铁牛乱讲的话去摘草药给阿树的妹妹吃,而阿树也办了一桌酒席请做法事的人,就在这热闹的同时,有人极集的保来告诉铁牛说他的父亲上吊自杀了,故事便到此结束。洪醒夫以铁牛父亲的上吊来抗议这样的迷信,同时也具有嘲讽的意味。
在〈吾土〉里那种疾病不求医的观念也是被批判的。其实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况,他们都认为小病不用去看医生,若没好就去问神吃丹炉,等到吃完还没效果才想要看医生,可是那时早已回天乏术了。向阿荣伯夫妻便是因为这样而加重病情。
〈金树坐在灶炕前〉则是批判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我念其中一段让大家听听看;这篇作品也是得过台湾文艺小说奖。在这篇作品理他不只是批判这个而已,还有更深的主题,就是像故事里的金树,家里明明很穷,可是却生了一大堆小孩,有的孩子送给别人养,剩下的也都是面黄肌瘦;砍见洪醒夫对当时人们对生养孩子的观念是相当重视的。在106页里他藉著金树的一段话来代表他自己对生命的探讨:「一个人命中注定被生下来,应该负责把它生下来,用任何方法去剥夺别人出生权力都是罪大恶极,该生而不生视为杀生,死后要下十八层地狱。」这是金树那辈人的观念,认为有孩子就要把它生下来,怎么可以用结扎或其他方法不生,命中注定该生几个就生几个,怎可以说只生二个、三个。这是金树的观念,洪醒夫把它写出来是认为这观念也没错,只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所生下的孩子是很悲惨的。
至于有钱有势的盛气凌人在他很多作品里都有出现,并且给予强烈的批判,事实上他认为这些人的人格还不如那些卑微小人物,像〈金树坐在灶炕前〉的阿猴(金树第十个儿子)的养父母,他们的形象就像是暴发户一般,脑满肠肥、眼神傲慢,非常瞧不起金树夫妻,甚至拿钱要他们别再来看阿猴,金树一气之下把钱洒在空中,伤心地回去了。〈四叔〉里的房东一家人也是一样,故事里的主人翁去台中念书,一天他的四叔戴著破旧的斗笠、背了一大袋的花生去看他,结果房东一家人很瞧不起他,连小孩子也是,认为谁要吃他带来的花生,随便几块就一大袋了。请四叔吃中饭也是拿已经放了好几天的剩菜给他吃,还要他多吃,仿佛很热情地款待他的样子。可是四叔并不在意,因为他觉得我们已经不屑这样的态度,又怎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似乎洪醒夫都给予笔下的小人物正面的评价。〈归乡第一日〉的羊仔头、〈扛〉的赵跛脚都是这种盛气凌人的模样。
2、对人性淳善的一面的赞诵:
像在〈愤怒〉一文中的女主角,因为未婚怀孕,要把孩子拿掉,却被医师趁机玷污了。她男朋友知道后非常生气,便找了几个在当兵时在混黑社会的朋友去报仇,他们让医师选择两条路;一是割下他的劣根,另一条则是让他尝受妻子被人凌虐的滋味。结果医师吓得全身发抖,他的妻子反而是正义凛然地说要选择第二条路,然后便慢慢地把自己的衣服卸下来。这一刻,本要寻仇的男主角受到震撼,他觉得那是母性的光辉,心顿时软下,便告诉其他三人不要报仇了。没想到这三个人以兽性大发,不愿意放弃,刀子便刺向阻挡他们的男主角。这里洪醒夫要说的,应该是母性光辉的伟大,而男主角在那一刹那的觉醒,也代表著洪醒夫肯定人性有淳善的一面。〈黑面庆仔〉也是,我说过庆仔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同时他也是很善良的人,在本文中,我们更渴看出他对人性的肯定。〈素芬出嫁这一日〉也是一样,故事描写素芬十七岁就要出嫁,她因为到外地工作而认识一个男孩子,后来怀孕两人便决定结婚,在这热闹的日子里,却是一家欢喜一家愁,素芬的父母觉得她年纪尚幼,而且还是因为怀孕就嫁到别人家受苦,心中万般不舍。素芬的哥哥娶妻也是这个原因,因此他的父亲都被村人调侃说因为没钱就用这种方法来娶媳妇。一开始素芬的父亲也认为这个方法不错(笑),可是当他看见妻子在女儿出嫁时那哭泣的样子,就命令他的孩子不可对他的女朋友不礼貌。这是一种将心比心,不愿别家的女儿跟自己的女儿同样的命运。此外,素芬父母对她的宽容,也是可感受到人性的淳善;并非不生气,只是原谅了她。
还有〈吾土〉跟〈虎豹〉;我一开始喜欢洪醒夫的作品就是因为这两篇,而且也写了一篇文章。在〈吾土〉里,我们可以看见为人子女对父亲的孝心,即使自己很辛苦,家产都卖光,也要让父亲的病痛减轻。为什么要卖掉这么多家产呢?因为父亲得了肺痨,要靠吗啡来减轻痛苦。〈虎豹〉则是呈现父亲对孩子的慈爱,但这种慈爱是不好的。虎豹是一个五岁的小孩,从小就得了心脏病,这种病要换心脏,此外还要防止血液凝固变成血栓症,所以即使换了心脏也无法活太久,因此赵家深决定不为孩子换心,就让他自生自灭。虎豹得了这种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的作息,只要稍微运动就会脸色苍白,赵家深觉得他的生命如此的痛苦,不如早点结束他。这种爱是父亲的爱没错,可是却也显得很残忍。
3、对生活真实面貌的体悟:
这是讲义上没有写到的,在这说明一下。就是人必须为生存而奋斗,除非是他遇到太多的挫折无法解决时才会结束他的生命,在他作品里的小人物就是这样子。这在他的作品里都可见到的。现在的人多想「吃好做轻松」,可是在这里的人物则是不论怎样的工作,只要可以生存下去的都可以做。因为他们是很贫穷的阶层,使要能维生不管多苦都会去努力工作。
因为时间不多,我再讲一下艺术特质。
五、艺术特质:
1、文字风格:
叙述语言明快流畅、对话口语化,也就是大量地运用台语、谚语,像「亲戚五十、朋友六十」,「仙人打鼓有时错,脚步踏差谁人无」、「十七两—翘翘」,这在〈吾土〉里运用最多,像那段妯俚间对骂的场面,写得十分精彩,仿佛村妇对骂的场面就在眼前。我们现在有台语文学,像上礼拜林央敏老师就有来专题演讲,事实上日据时代就有人用台语写小说,但到了洪醒夫时,他用得很自然。这些谚语他都很适时地运用进去,一点也不觉得别扭。我为什么会说他妯俚那段写得很精彩?举例来说:「屁股有几根毛都看现现」、「擡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讲话要卡差不多哩!」、「歪哥」...这在〈吾土〉里我们都可以看见台语灵活的运用。表现地域性的特色,尤其他又是彰化人,这让我们读起来感到分外亲切,好像亲友们就是这样说话的。在这里我还列了乡土写实,凄美文字,情景交融。乡土写实是很容易看见的,我们来看一下资料A例一〈金树坐在灶炕前〉:
那时候,许多芦苇兀自在公路的两边开花,村里的狗而到处乱跑,牧牛的孩子把牛绑在墓碑上,用干牛屎烤甘𫉄吃。
这是一开头,我们很快地就闻到了乡土味,他似乎运用摄影的技巧,不单是写实,有种唯美、沙龙般的感受。像例二〈金树坐在灶炕前〉是写夫妻二人被阿猴的养父母侮辱后离开的情况:
两个内心受伤的人,带著他们的伤痕,在秋天傍晚的凉风里离开。夕阳把天边都染红了,使这宁静的相也呈现出绝美的景色。
这段你们自己去欣赏它,这也是有写实的风格,有种电影的技巧,不过较为唯美,属沙龙式的,前面的则较为写实。你看洪醒夫的作品,好像就有一个真实的画面,像是电影一般。我说它凄美、情景交融,这在洪醒夫的作品亦是常见。另外还有一个重点,他经常以夕阳的红来代表寂寞,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寂寞:也有哀伤、愤怒的,向阿丽穿著一身红逃窜于那片青翠之中,青是平和的,红色消失于一片青色之中,仿佛是他所有的愤怒、哀伤都可被这平和的青色所抚平,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在这样的景色对照之下,我们可看到那凄美哀伤的感受。
这里的〈吾土〉及〈扛〉多是要你们去感受他的乡土风味,写实的细腻手法。
2、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情节穿插精心设计而自然不露雕痕,叙述观点灵活变化:
你们可以参考资料B,现在时间不够,我简单的把参考资料解释一下:
* 意向重叠的运用,使感情更深刻、浓烈塑造出一种特殊效果,以诗的技法创作小说。
〈家〉 |
学校离家很远 |
下雨后泥泞满路 |
用力踩下去 |
泥土黏在未穿鞋的脚上 |
就像大地黏住我一样 |
在青草般的童年里 |
我与其他的朋友一起跋涉 |
虽然辛苦,但是快乐 |
因为,学校与家庭,以及 |
家里的鸽子和牵牛花 |
时时伸出温暖的招引的 |
手 |
如果有一天必须离开家乡 |
我会一步三回头,看鸽子在屋顶上 |
飞,看牵牛花爬上墙头,看 |
我那几间不很好看的房子 |
路便会突然 |
泥泞起来,就像大地 |
突然黏住我一样 |
*首尾呼应,使之有一完整、圆融的艺术气氛。
在这里我写意象重叠,就是说同一个意象会重复出现,或是出现在首尾,这是有其象征意义,会使情感更浓烈。这在诗的技巧称做「反复杂踏」,会让人有吟咏沈思的效果。洪醒夫以诗的技巧运用在小说里的次数很多,我这里就举了五篇作品。像〈金树坐在灶炕前〉就有一个意象出现三次:
灶炕里的火舌胡乱翻卷著,照见金树那张污黑斑朽的脸面,金树双手抱西,坐在灶炕前。
灶炕里的火舌胡乱翻卷著,照见他那污黑斑朽的脸面,火光把他的身影拖得很长,那个大头颅的黑影子,被曲折起来,压在布满蜘蛛网的墙壁和屋梁之间。
天鼠走后,金树仍坐在灶炕前。灶炕里的火舌胡乱翻卷著,照见他那污黑斑朽的脸面,火光把他的身影拖得很长,那个大头颅的黑影子,被曲折起来,压在布满蜘蛛网的墙壁和屋梁之间。
借此我们可以感受出金树内心的无助。又如〈黑面庆仔〉:
小小的畚箕村陡然喧腾起来,向一锅滚水沸沸有声,左邻右舍相互走告著:疯阿丽要生了,疯阿丽要生了! ---p145
散去的女人个个像捞到宝似的,不约而同的把她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添油加醋的描绘一番,小小的畚箕村陡然喧腾起来,向一锅滚水沸沸有声。-----p149(第一章结尾)
他重复的意象有时会变动几个字。你不会觉得那样的文句很冗长、累赘,因为他有营造出一个特殊的意象效果。滚滚沸水象征著新生儿的诞生,而庆仔也因为这新生婴孩的到来,化开内心的心结。
重复的意象,除了有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效果外,更突显出其所表达的意象。
在最后面我列了一封洪醒夫写给隐地的信,我只列了后面一段,他说:「一心想钱时,写下的作品都差,没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水准,这大概是心浮气躁的缘故,然而,没有钱的确会让人心浮气躁!」此外<散戏>即将开拍,这又令他:「这使得我龙心大悦,关起门来,将『散戏』从头到尾再『欣赏』了一遍,觉得实在不坏,虚荣了一个下午…」当时洪醒夫的作品几乎荣获各大报的文艺奖项,算是有名的作家,而这样坦率的文句,也展现出他率真的性格;他认为自己写文章也是为了赚钱,因为他是出生于二林的贫困农家子弟,父母老迈,家里兄弟姊妹又多,所以他的负担很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有「文如其人」的感受。
洪醒夫在台湾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他写出彰化地域色彩的小说,所写的都是当时彰化的风土人情,农业社会的经济情况。像你们都知道的黄春明,他就是代表宜兰;王祯和是代表花莲;宋泽莱则是写云林地区的社会面貌及风土人情;钟理和先生则是写客家人,美浓地区的风俗。因此洪醒夫在文坛的意义,就是为彰化地区保留了这样的文化资产。
当然,洪醒夫的作品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不管是人物、情节、主题、艺术表现手法都是常好的。就拿他早期作品《怀念那声锣》那些来说,这都是他十几岁的作品,但却令人感叹他的天赋。好,我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有问题可以一起讨论。
整理人:陈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