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136869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06日

赵俪生-求学历程

发布时间:2010-11-25 11:05:1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赵俪生原名赵生生(读“莘”,《诗·大雅·桑柔》有“甡甡其鹿”之句),字俪生,以字行。1917年(民国六年)农历四月廿五日出生于山东省安邱县景芝镇东村。母亲郭氏,诸城人。这一带是苏东坡所说的“桑麻之野”。赵俪生十岁以前对“山”的认识是概念化的。赵俪生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举人。祖父在光绪朝做内阁中书,遗下一大堆日记,记载与端午桥(方)、王廉生(懿荣)、吴清卿(大澄)等收购青铜器、金石、字画的过程,除记价款外,还偶尔拓下铭文,有鸟形、人形以及两只兽眼,在赵俪生幼小头脑中留下对文物的浓厚兴趣。父亲是位破落诗人,不务家人生产,酷爱填词,不推崇苏、辛,独奉周美成(邦彦)为正宗。曾有《秋籁集》诗词四卷,未刊,稿已佚。 赵俪生十岁在景芝镇小学毕业,家中无以维持生活,由母亲带领三个姐姐和赵俪生到青岛去谋生。住在西镇的贫民窟里,冬季手足成疮。姐姐在日商茂昌鸡蛋公司做工,把卵黄、卵白分开,冷冻出口。后来长姐以营养不良而死,另两个姐姐在英商英美烟草公司做工,装金鼠、炮台之类的小包和大包,达六七年之久。为了年终奖金,发高烧都不请假。赵俪生在三个工人的工资养育下,得在胶济铁路中学上了六年学。初中时,热心新文艺,终日读鲁迅的《呐喊》、《彷徨》,周作人的《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泽泻集》以及《爱的教育》、《文章作法》等书,致数学常不及格;高中发奋理工,大代数、解析几何经常考一百。跟同学们组织了个文艺社,叫《浪花》,后来又出一副刊《浮世绘》,赵俪生在上面发表白话诗、散文、短篇小说和译品,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笔名“冯夷”。
  赵俪生考大学。先考税务专门学校,理由很简单:两年毕业,月薪二百两银子。却不知道,考取的都有宋子文、孔祥熙的介绍信。赵俪生初试就刷掉了。再报北大、清华。考中后在北大上了一星期,又艳羡清华的洋楼和优美的校园,从北大退学,重到清华报到,是第十级。学号:2293。两校都是外语系。
  赵俪生上了大学以后,经常听中文系、哲学系、心理系、社会系的课。闻一多的四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赵俪生全听了,闻先生给一题目《上古帝王感生传说的分析》,是赵俪生生平第一篇(未发表的)考据论文。从此,赵俪生就把赵俪生自己向“综合修养”或者叫“杂家”的路子上带,并且终生对此毫无悔意。
  赵俪生在大学只上了三年,并未毕业。缘故是第一,体育都不及格,马约翰老师最讨厌赵俪生,因为赵俪生连个最简单的跟头都翻不过。第二,军训都不及格,而且还假造理由避开了以何基澧为训练长的在西苑的集训。不争取毕业的又一个缘故。
  “一二·九”的五次游行,赵俪生全参加了,而且掌过门旗;赵俪生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当过清华文学会的主席,编过《清华周刊》和《副刊》。由于活动多,上课就少。法语女老师用英语对赵俪生说,“赵俪生当你死了呢,你还活着来上课呀!”赵俪生一气到“注册课”把法语drop了。
  赵俪生功课成绩虽坏,但学的东西不少,大部分是自学的。家庭贫穷,只好靠稿费维持,于是拚命译东西。毕树棠给赵俪生从图书馆西文部优先借到杂志的方便,赵俪生从《莫斯科新闻报》、《国际文学》、美国《新群众》以及《伦敦水星》、《读者文摘》上翻译一些文章,投寄《大公报》、《益世报》、《时事类编》上发表,有时一篇长文可以拿到近百元大洋,足够半年的伙食钱。赵俪生也学习做“索引”(又名“引得”),1935、1936两年西洋杂志论文摘要,博得张申府老师对赵俪生的赞赏。芦沟桥事件爆发前后,赵俪生用一个暑假的功夫,一口气译完一部20万字的苏联小说《孤独》,将译稿挂号寄沈雁冰先生,就到太原参加抗战去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