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基本介绍
赵俪生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论文《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博得胡适的赞誉。1949年10月,在《新建设》上发表《论中国新史学的建设问题》,提出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史料的结合,是中国新史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1953年起,赵俪生与夫人高昭一联袂从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次年就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研究农民战争史的专着。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开拓者。从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入手,赵俪生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专着,自成一家。
赵俪生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个案研究(如顾炎武研究)和理论认识方面都堪称典范,在史学界颇有影响。2002年出版《赵俪生文集》(六卷本),并荣获2004年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赵俪生以理论思维见长,论着选题先进,富于现实性,见解独到,文采飞扬。他主张思辨与考据结合,以思辨带动考据;主张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成为综合性、贯通性的学者,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赵俪生教授执教半个多世纪,开设过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中国农民战争史、明清思想史、史学概论等许多课程,重视教学与科研相长,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携,引导他们从教学的需要进行科研。1996年,历史文化学院在校友的支持下,设立“赵俪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