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22133
本馆由[ ei~9d ]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黄汲清

发布时间:2014-03-13 18:57:51      发布人: jackson

黄汲清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首次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所做的全面系统的总结,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因而他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将中国及邻区划分为几个稳定的地台和活动的地槽褶皱带,并将它们进一步划分出次级构造单元,阐述了各构造单元的范围、特征和形成时间,以及成矿特点。他经过概括归纳,按主要构造型式、形成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划分出古亚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这三种构造型式分布于三个地区,显示为不同的三大地质块体。这超越了当时国际流行的构造单元划分的思路,是一重要创见。他认为,在华力西期西伯利亚地台向南推进,作用于蒙古地槽,以及塔里木地块与中亚地槽相互作用,使蒙古地槽产生弧形褶皱,中亚地槽产生以东西向构造占优势的褶皱,因而形成古亚洲大陆,即古亚洲式。他指出:“在中生代时期,当古亚洲大陆向太平洋推进时,太平洋以强大的推力回击,因而产生太平洋式褶皱”,“它的构造线主要为东北—西南”方向。至于喜马拉雅式的形成,他写道:“向南推进的古亚洲大陆遭遇到向北移动的冈瓦纳大陆的巨大抵抗,由此而产生的强大水平压力,把深厚的特提斯沉积变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式的褶皱”。不仅如此,他还指出:“阿萨密弧束的生成和帕米尔喜马拉雅弧束一样,可解释为系受一种强大的下插作用的结果,这一作用来自冈瓦纳大陆的喜龙突出带,而在滇缅结晶杂岩带之下进行着。”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他也强调了冈瓦纳大陆向北运动和向欧亚大陆之下运动的这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在书中,他首先指出印支运动的重要性:“从前面简略的叙述,显然我们已开始认识印支运动,不仅在印度支那或华南具有重要意义,即使在亚洲其他部分亦然。”他这一论断,已被越来越多的资料所证实。另在书中,专辟一章来论述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探讨了时间上的关系(即成矿期)和空间上的关系(即成矿区),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并将该带进一步分为内带、外带和中间带,为我国研究成矿规律和寻找所需矿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黄汲清当年发表的这部重要著作,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这部著作,由T.M.邓波(Дембо)译成俄文,于1952年在莫斯科出版。国际著名的板块构造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都城秋穗称赞该书:“是亚洲构造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在该书出版后积累的大量新资料基础上,黄汲清与同事合作又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等几本专著和一系列论文。因此,黄汲清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