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汲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22133
本馆由[ ei~9d ]创建于2009年12月16日

黄汲清创建的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将多旋回说与板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4-03-13 18:58:33      发布人: jackson

多旋回说与板块说

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H.史蒂勒(Stille)的单旋回说,在国际上倍受推崇。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初期以下沉为主,接受复理石等地槽型沉积,并伴随出现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之后发生造山运动,地槽型沉积发生变质并褶皱成山,在山前或山间堆积磨拉斯建造,与造山运动相伴随有大量花岗岩侵入,最后褶皱系遭受剥蚀,地槽转化为地台,并出现大陆玄武岩。换言之,一个地槽系只有一次地槽型沉积,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出现一套由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就结束地槽发展而转化成褶皱系。也就是说,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发展到结束只经历一个构造旋回。
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发现,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到结束,不止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每个旋回都可以出现史蒂勒所说的沉积、变质、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每个旋回都使地槽系的一部分转化成褶皱带,最后一个旋回才使地槽全部转化成褶皱系。不仅如此,在地槽形成褶皱系后,地壳仍有剧烈活动,产生新的沉积和岩浆活动等。这就是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的多旋回说的原始概念。经过不断积累资料和深入研究,多旋回说逐步得到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50年代,黄汲清接受苏联学者的深断裂概念,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将中国深断裂划分了类型: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和超岩石圈断裂。他强调指出,各种深断裂也是多旋回发展的。到60年代,黄汲清根据地槽前后及其多旋回发展的先后关系,将多旋回分为:前期旋回、早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他进一步概括和细分,将全球每隔8-10亿年出现一次的构造事件和岩浆活动高峰所分割的历史阶段,称为巨旋回;将旋回中的次级旋回,称为亚旋回。他指出,巨旋回或旋回都是全球性的,即全球大体具同时性,而亚旋回则是区域性的,在这个时期,他发展了地槽与地台相互转化的概念,指出槽台转化具有两种方式:突变式和过渡式。70年代,他研究了板块学说,指出多旋回说与板块说并无矛盾,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他强调,板块运动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块的多旋回俯冲和碰撞,因而产生多旋回沉积建造、岩浆活动、褶皱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进入80年代,黄汲清将岩石圈的开裂与拼合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使板块说与多旋回说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中国及邻区的蛇绿岩及其周围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表明,一个地区陆壳开裂出现洋盆与另一地区的洋盆关闭拼合成陆壳,大体是同时的。也就是说,地壳时开时合,此开彼合。这种此开彼合的运动好像拉手风琴,因而黄汲清称之为“手风琴式运动”,并以天山及邻区为例,建立了手风琴运动模式。他以此观点研究特提斯海,同样取得可喜成果,给多旋回说增添新的内容。黄汲清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专著(与陈炳蔚合著)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见解,以及北主缝合带、南主缝合带和互换构造域的新概念,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这里所提的互换构造域,就是指因板块手风琴式运动一个时期属冈瓦纳大陆而另一个时期属欧亚大陆,来回摆动的地区。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冰海沉积跑到北面,而暖水沉积又到了南面的疑难问题。陆壳开裂成洋,洋盆关闭拼合成陆,洋陆在不断相互转化,地壳也就不断向前演化。黄汲清创建的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将多旋回说与板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开拓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方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