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远是“中国古董教父”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鉴赏与收藏领域,安思远的藏品无所不包,上溯商周,直跨当代,青铜器、陶器、石雕造像、唐俑宋瓷、写经碑拓、壁画地毯、玉器象牙、明清官窑、名家字画….凡精彩的古代、现代艺术品,无不尽收架上。就其藏品的数量、珍惜度、广博程度来说,在世界范围能与之相伯仲的收藏家着实不多,安思远因此而在纽约收藏界享有“中国古董教父”的美誉,虽有过誉之嫌,但从一个侧面放映出其在西方收藏界的重要地位。
安思远对中国艺术品的狂热收藏,既有个人兴趣的原因,也有商人远瞻的驱动,再者,就是他的性格使然——他喜欢收集别人没有的、被别人忽视的门类。就拿碑拓来说,在西方人的眼里,这是类似于印刷品的东西,没有多少人能认识到个中门道。一次,安思远了解到,在他家打工的来自中国的学者吴尔鹿购藏了一本《旧拓晋唐小楷》,于是,安思远饶有兴致的向吴尔鹿询问这件藏品的情况,通过吴尔鹿的讲解,安思远了解到其珍惜性,同时他也知道。这是西方藏家忽视的一个领域,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旧拓碑帖。没有多久,至九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收集到很多重要拓本,如宋拓《黄庭经》、《怀仁集王圣教序》、《怀素千字文》、明拓《天发神谶碑》、《礼器碑》等,而其中最为珍惜的,则是北宋拓最善本《淳化阁帖》第四、六、七、八卷(图14)。
1996年,安思远携四卷北宋拓《淳化阁帖》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启功老先生盛赞这四卷《淳化阁帖》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而促成“阁帖”回归祖国,也成了启功先生晚年最大的心愿(图15)。安思远对中国充满感情,自然愿意成人之美,他便提出用北京故宫中所藏的一些仅有经济价值、无甚文物价值的物品来交换,如朝珠、翡翠,或红木家具等,然而好事多磨,种种原因,交换未能如愿。直到2003年,在经过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的王立梅女士的多次努力下,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从安思远手中将四卷本《淳化阁帖》购入馆中,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