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这一世,还有生死

发布时间:2013-07-18 12:34:10      发布人: 石心桥

 

第七天,我才从惊愕中回过神来,此刻,想必郑师已回归于生命安顿之旧宿,静静地观看这一世人心因他的离去而凌乱起伏。而我,还是不能释怀一个事实:217日清晨,郑师意外坠楼,他走了。

有人说,郑师是抑郁自杀的,好借以嘲讽研究生死者不能透彻生死,在郑师的离去问题上凸显出自己的优越感来。又有人说,郑师是意外失足,生死学大家,怎么能定性为自杀呢!一定要维护逝者的声名羽毛和生者的脆弱简陋。还有人说,郑师为探寻生死之真相,而主动选择了离弃世间。真的么?他们将生死描述太过于诗意化了。现在,不管什么原因,逝者已逝,而生者,因郑师的离去而心中忙乱了。其实,人心的局限、孱弱,与种种动向,在这一件事前无所遁形,这不是生死愚迷是什么?

郑师是研究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若非如此,他的离去,仅仅亲友和弟子才会痛心,其余诸人是不会借机围观而是非长短的。也唯有他如此成就的学者,才会引起学界的震动。这世间,似乎在他离去的一刻,生死才显得重要了起来。生死学大家的死亡面前,人们潜意识中绝望、混乱了,他们强行为郑师的离去加入了一些额外的意义。

可是,未近其心其情者,怎能理解郑师!

这几天,同门的电话一直打来。江右门下,情深意笃,深爱郑师,话音哽咽处,忍不住忆起诸山水间师生论学的情境来,郑师音容,宛然同在。我只想告诉世人,如何是我眼中的郑师。

几年前,刚入学,尚不知有“生死学”一说,郑师笑了:一切学问的核心都在人的生死问题。“生死互渗”,明了死,才能更好地生,安顿了生,才会消除对死的恐惧。我没有多高的悟性,只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和他的接触,也渐渐多了。

郑师一直“将学问做在山水间”,常常举行“讲会”,有心效法孔子,率诸同事携诸弟子于某名胜古迹处怀古咏今,以涵养哲人心怀。

那一次,往金溪吊陆九渊,天蒙蒙下着细雨,一群人穿过远远的稻田,登上弯弯的山路,后在象山墓前献礼咏诗。郑师指着不远处的陆九龄墓说,那是他募款修葺的。

那一次,王阳明墓前,他讲了很久,说他的生死学,多是从陆王心学中汲取。我与同门几人,坐石栏边,静静地听着。

又一次,在兰亭,郑师指点流觞曲水,又在水边亭中,讲王右军之生死困顿。似乎好多次,我们离古人的心是那样的近。稍晚些,兰亭外,师生畅饮,放浪形骸,见不着些许死生悲凉。

更记得,云南抚仙湖,湖水清汪汪的,兴之所至,他忘了年龄,硬是约我游泳。那一刻,他任意漂浮湖面,静静地仰看蓝天。傍晚,微风中,我随他绕湖边徐行,偶尔会插上几句话。夜间,他很快就熟睡了,隔着一个房间,我常常被他的鼾声震得无法入眠。

可是那些日子,很短,他竟然走了。这世间,尽是留住些心疼。

郑师的逝去,多少人会像失怙的孩子,无助了。郑师研究生死学,并将其化作生命教育在全国各地实践,多少人因此而会珍惜生命,而会在困境中坚强。无形中,他已成为一种理想生命的支撑。他不在了,理想灭了,难免会有人怀疑其生死学的价值,怀疑生命的能够解脱。可是,关于生死,却依然还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还得重整行装,继续追问。

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常常催人探究生死。然而,这恐怕是天底下最大的悬疑了:活着时,你不知死亡是怎么回事,而死了,你就已经不再活着。对生命归宿的问题,我们似乎总只在门外猜度。郑师不回避生死学中的困境,他说过:死是未知的,生死问题很难,但生的问题解决好了,就一定能减少对死的恐惧。

郑师没把话说透,也许他在回避着什么。他曾对我说:中国的生死学研究环境不够自由。或许,话说得深透了,反倒会招来一些伤害,所以他才不愿说清。但我知道,郑师期望并认定,生死的困惑忧惧能够最终解决。

人本应该无惑无疑、无忧无惧,是历劫的经历,使人变得记不清经历之前的自己。一切疑惑忧惧,因此源出。

唯有去感受人类观念产生之前的不变生命,看清自我观念限制,才是透彻了生死。生命是变化着形态而存在的,现实的人身,不过也是一种作用。生命的本来面目,被轮转于生生世世的主体所拘役。因而生命的首要,竟成了看清并脱离业力,还生命以清净本色。

这样来说,死亡,并不能使人解脱。死亡之后,这一生的生死又化作一种惯性,永远轮转下去。郑师一直说:要珍惜生命,人没有自杀的权利。他早就看到了死亡并不能使人脱离痛苦,尤其是自杀,自杀之后,那种无法摆脱的意识惯性还在。

是的,生命的解脱惟在今生,惟在对自我局限的正视、勘破。人的一生,是来勘破轮转惯性,还生命以本来面目的。人的解脱自救,唯有珍惜此生,从此刻开始。

然所谓解脱,绝非否定肉身,奢为神圣,而是解除当前的束缚,回归于生命的干干净净,从而在现实当中活得幸福圆满,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是,解脱,如何解脱?

解脱方法,不是迷恋某种神祇,亦非炼气修行神通,而是立足于此刻,察照自我的产生与运作。人生中的抑郁、精神分裂、自杀、暴怒等,都是不觉知自我而陷入的盲动。觉知当前的行为,就是即刻的解脱。进一步,觉知更深层的业力动向,就是不受污染的生命本身。

郑师理论宗法孔孟,不多谈心理与佛法,但他的离去,我心痛起来,禁不住想作一些回应,以证明既为弟子,我并未饱食终日,辜负言教。至少,如果能令人觉察自我的发生,面对郑师的离去,大家就不会争论于其因何而逝,反会“以死观生”,觉了自我愚举,瞬间呈现生命的清净。

不止一个人认为:人,其实由一系列的“观念”构成,人就是一种观念符号。当你信仰一种宗教,你就表现为宗教特征,当你醉心于某种学问,你就规定这种学问为真理。乃至于现实人生中的官职、身份、性别、称谓等等,都被自我当作了绝对的生命存在。然而,须彻底解构这一些符号元素,你,我,才真。

孔子、释迦、老子等所谓圣人,绝非神祇,他们不过是能调顺心灵,在本位上审视生命的存在与运作,自主心灵的动向。

其实,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生命的无染,只是因太过短暂以及长久以来的思维惯性,而不敢认可了。生命的确是无染的,所谓的染,就是迷陷在种种经历当中。庄子说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生死齐一,都不是空话。庄子站在种种经验之外,看清了人类心理的动机。他知道,生和死,就是附着在生命原初面目上的“观念分别”,人类就是陷于其中才产生恐惧的。

一般所谓“生命”,实质就是终生携带的经验积累。人类太爱它们了,不知道放弃以后,身心才会更加纯净,生活才会更加圆满、幸福。所以死的时候,依然不得不带着它们,如佛教所说,陷入轮回。

陷入轮回,也就是陷入了有生有死的观念当中,这些观念积成一个实体,你只看得到这个实体,因此再也不敢承认自己生命的无染。

而这些,郑师没说,大概是他习惯了以孔孟陆王之言来表达己意的缘故。于是我的提及,大约就离题太远了,终成自说自话,略宽自心而已,对错与否,都再也无法得到郑师的提点了!

回头想想,两个月前,郑师曾到北京主持生命教育会议,还特意叮嘱我写一篇论文,我推说时间太紧,不写。而本来也可以抽出时间与他见面的,却以为之后机会还多,又只顾手头间事。如今,他不在了,才自责、遗憾了起来。

人,都一样,当自以为拥有,即使是生命,都会浑不在意地挥霍,而当瞬间没了,才知道痛惜!

这时,仿才深味,死生亦大矣!生命再豁达,终也牵系亡者在者,涉及多维多人。留在这一世的,终究还是会涕泣惋伤!

郑师向来心好庄生逍遥,而鲲鹏虽翱翔天宇,终为形累,如今既脱此身,悲欣系之,惟愿化归天地,无我无人,出生死外,逍遥之游!

2013224日,记于云南。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