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要做人不要教人” ——追忆恩师郑小江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3-07-18 12:33:20      发布人: 石心桥

“要做人不要教人”

 ——追忆恩师郑小江二三事

洪怀峰

 

今年的春节,回来到南昌,本想分享恩师郑小江驾车的乐趣,本想听他讲述外出游玩的见闻,本想请教恩师毕业论文该如何完善,本想相约春节回到南昌拜访恩师,与恩师共享团圆之乐……不想噩耗传来,恩师竟然坠楼身亡!

恩师的离世令人无法接受,春节前还在“炫耀”他的车技有大长进,还在强调过完元宵节要把论文初稿拿给他审看,否则要对我们“打板子”,那温暖的目光、风趣的谈吐至今令我不能忘却!

恩师的离去竟然如此意外、如此突然。惊愕之余,令人悲痛万分,很多晚上依然在梦里与恩师相遇,其往日的音容笑貌不禁历历在目,清晰如昨。恩师19566月出生于江西万载,是生命教育界的开创式人物,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离世前任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生死哲学,著有《中国死亡智慧》、《超越死亡》等作品,以治学严谨、功力深厚而著称。

 恩师命运多舛,一路坎坷,但他敏而好学,勤奋不断,笃行不倦。

     我是2010年拜入恩师门下的,而认识恩师则是在2006年的7月份,那时我在信息日报社做《人物对话》栏目,因为这个栏目的特点就是对话每个行业标杆式人物,或者对话每件热点新闻背后的新闻当事人。因为恩师从事生命教育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并形成《我不赞成人死如灯灭》一文,该文见报后引起极大反响,报社热线不断,主要是想通过本报解答有关生死问题。

     面对热切的读者,报社不得不安排了两部热线,请恩师做客报社接听读者有关生死问题的解答。我依稀记得,那次是恩师与徐春林老师来到报社接热线的,也就是在与恩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与恩师熟悉了起来,他很多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也会讲给我听。

  记得在2007年的6月,我负责报社《高考30年表情回望》组稿,也就是这次采访,我才知道恩师曾经下放到福建武夷山垦殖场西坑分场,恢复高考时恩师正好23岁。1978年的年初,恩师返回了阔别10年的南昌。土气的他被亲戚们戏称为“山里的猴子”进城。

为了不做“山里的猴子”,恩师回到农场开始备战高考,白天他到茶场去工作,区分茶叶的等级,照看整个茶叶制作工艺的过程;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看书。

恩师告诉曾我,摆在他面前的困难太多了,似乎难以克服。他在农村中学读书,物理课主要讲农业机械;化学课主要授农药的使用;数学课教大家怎样拔算盘;而语文课的教材是一本《毛主席语录》。

“那时,我的知识实在是可怜的很。况且高考必试科目的地理、历史我压根儿从未学过。没办法,拼了。我不停地把各门课程的内容分写在小条子上,然后吃饭时背,走路时默,上厕所也拿着一大叠纸条。”恩师告诉我,三个月过去了,武夷山垦殖场参加高考的五、六十名知青和总场中学应届毕业的八十余名学生同赴铅山县去参加正式考试。

付出就会有回报,恩师是优秀的、幸运的,他最后成为全垦殖场近八十人考文科中,惟一一个考取的学子。恩师从江西大学毕业后,开始做教书匠,并确立了以中国人生哲学为研究领域,并顺延着进入了生死问题的探讨。其个人研究生死问题有二大基础:一是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死亡哲学不懈探讨形成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的视角,即驻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由生观死”又“由死观生”的理论方法;二是在理论性的生死问题探讨之外,特别关切现实人的生死问题,始终把“中国人之生死问题”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核心向度,为此还提出并践行了“思想考古”的方法。

“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恩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也折射了他治学的一种态度,尤其是恩师治学有他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亲身践履,不是一味在故纸堆里做文章,为了理论探索更加接近历史人物的真实,恩师以“思想考古”的方式做学问,主张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学问融入山水间”,即借鉴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深入乡镇田野,在古村古树古庙古墓古道古书院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生活、求学、婚娶,乃至安息之地中去阅读古人,准确地说是感悟古人。

  恩师的“思想考古”,让他收获颇丰,他一路走,一路读;一路的思索,一路的辩驳,并把这些收获汇编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与《神游千古》二本书中。恩师除了喜欢“思想考古”,更推崇“讲会”,立其宗旨为:“相与讲明,兼取众善,深通义理,以修其身。”我有幸受邀参加2007330 日至41日举办“鹅湖讲会”,恩师除了带上了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的精兵强将,还外请了张三夕等教授,以及自己的学生十七八人,在古贤哲讲学之地——鹅湖书院讲明义理,相聚讨论,“润物细无声”;诸生则济济一堂,学圣希贤,商量之,问辩之,甚或责难之。然后,师、友、生共悠游山水之间,“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样的日子总会在我梦里记起,而恩师留给我的远不止这些,记得一次我告诉他身边有两个实习生要教,很烦很累。恩师则告诉我,对于学生,你是不能“教人”的,要去“做人”,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做给学生看。

 恩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忆里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上李佳、高翔去参加学术演讲,给学生机会得到锻炼,并在台下给予点评,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记得有一年的清明节,他特意带上了2010级的研究生我、诺明、李佳、高翔、海燕、维丽等,驱车去乡间祭拜了江西著名藏书家王咨臣,并让我们在王咨臣墓前谈自己的感想,其实我是知道的,恩师是用这种方式,教我们做人,让我们学会懂得感恩,因为恩师曾经告诉我,王咨臣一生爱书如命,但对于借书者豪不吝啬,恩师到王咨臣先生那借书,从未遭到拒绝,这是恩师最为感动的,这也是他尊敬王咨臣的一个原因。

印象中,恩师总是这样要用生命涵养我们的生命,用生命滋养我们生命,给人质朴与宽厚,正直与坦荡,谦逊与善良,豁达与开朗,热情与温暖,恩师身上所弥散出来的那种人格魅力总在感染着我,尤其是与其相处时,你还能感受到恩师还有点可爱的孩子气。记得去年他考取驾照时,显得特别得意,那天他与曾勇老师一同进入考场,结果他比曾勇老师早10多分钟出考场,走出考场他很高兴。“怎么样,不服不行吧,你看我年纪比你们大,但是开车我还可以吧……”恩师一路笑呵呵地炫耀着,显得特别可爱。

“等春节时,你来看我的手艺,肯定有大长进,到时你坐我车上,我带你兜兜风,你顺便指导一下,不过不要忘了,记得过完元宵,要把论文初稿拿给我看,拿不出来我要拿板子打你屁股……”这是恩师与我的约定,但恩师走了,他失约了,匆匆地,走得那么急,一句话也没有留,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无法安然入睡,甚至坐在书房写论文时,都不忍心翻开恩师的著书,至今还不能接受恩师就这样走了。

渺渺兮犹如浩波,漫漫兮若似海烟,生死悠悠,世事难料,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经历,虽然再也不能听到恩师的教诲,但恩师教我“要做人不要教人”,或许是他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逝者已长眠,生者寄哀思。在这里,唯有默默为恩师祈福:愿恩师一路走好!

                                   学生洪怀峰泣拜

                                  2013312日夜

(作者系《信息日报》记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