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您却走了
春天来了,您却走了
恩师骤然离世,我们这些学生生命中极重要的一部分突然失去!尽管我们不愿也无法相信这个事实:我们哭,我们问,我们思索……
我甚至始终不忍心去触碰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我还是提醒自己必须慢慢面对这个沉痛的打击,面对这个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我相信,恩师的精神、学术、理想追求、他对家人和我们学生的爱……会永远激励我。
恩师是我们生命的导师和生活的导师,恩师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正向影响。恩师认为人生是由生命这个存在面和生活这个感受面组成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的无私奉献杰出创造和尊严。现在想来,与恩师平时接触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生活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生命之师
恩师不愧为生命之师,师者之师。他终身践行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与恩师听一个报告,他可能会在自己接下来的报告中运用到刚刚报告者的材料,这种敏锐的捕捉力无人能及。恩师总能前瞻性地发现问题,在生命教育在大陆得到一定发展后,恩师立刻引导我们进行生命教育方法论的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一系列的评课文章。
恩师不断为我们搭建从事生命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平台。2012年元月10日至14日,在恩师的多方努力下,我们一行10余人,终于远赴香港,开始了我们在境外的学习和交流。在香港,我们一到达住处,就立刻汇报交流各自会场的学习心得。甚至在机场候机时,我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生命教育的问题。2012年10月,我们还有幸与恩师同赴台湾参加大学生生命教育研讨会。
每次随恩师外出开会或讲学回来,恩师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并分享各自的收获。他说,这种分享是一种发酵的过程,在这种分享中,每个人都能得到提高。实际上,他是一个特别乐意将自己的好东西与人分享的人,他尤其重视思想的分享,每到一地有所感悟,他必发短信分享给大家。
为推广生命教育,恩师创造的团队授课成为发现人、培养人和成就人的新平台。恩师每次讲学,都带着我们和两个研究生,他常说,“使用是最好的教育”,他对我们教学团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让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大陆扎根,恩师将自己30年研究的生死哲学的理论运用于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并且亲自授课。他认为,上公开课是关键,恩师一看就明白怎样的才是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为此,恩师不辞辛劳,奔走全国各地。他常告诫我们,上课一定要精益求精,要坚持“三不讲”原则:不了解对象不讲,准备不充分不讲,条件不具备不讲。实际上,他的每堂课都是备课备到最后一刻的,他告诉我,“越是快到开始讲课的时候,就越贴近听课的人。”所以,恩师的课,总是有神奇的力量,让听课者全神贯注。而我虽然多次听恩师上同样主题的课,但是,每次都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他总是“常讲常新”。他始终把学生受益作为上课的更重要的目标。他认为那种上给评委与家长看的课,让人觉得悲哀。
恩师告诉我们,推广生命教育的过程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过程,要求我们站在国内最前沿,努力做到最好。为此,他付出了他的全部。每次推广,恩师都一个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将鼓励和从容留给了我们:记得2011年11月的一天,我们正应邀在德阳推广生命教育,但是上午恩师讲完课后就匆匆离开。我们直到讲完下午的公开课后,才得知恩师的父亲往生了,所以,恩师才先行赶回家。后来,恩师告诉我们,他是观察到父亲情况好转才出差四川的,没想到当天早上接到家人的电话,当时全身都软了,难受呀!可是想到会场上还有1千多个人在等着听课,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像往常一样上完课。恩师对生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付出可见一斑。
恩师对时间的高效率利用总是令我惭愧。在《生命教育13讲》出版后,他就开始积极筹备《青少年生命教育大讲堂》的写作工作,2012年1月31日恩师就将他充满新意的2.5万字的文稿“死是生的导师” 寄来了,并让我以此为模版,修改这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发给其他的写作者。他还告诉我们他不断出新的秘诀:“关键是材料要新,可以从新的材料中提取新内容”。
恩师就是这样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创新者和耕耘者。
生活之师
早在2004年,我还未与恩师谋面,为撰写一篇关于青少年生命观的文章而查阅文献时,就发现了恩师的文章。当时我很惊讶,母校的老师竟然有这么高的水准,在海外影响这么大!到2007年回到学校时,恰巧看到校报上一篇关于恩师的报道,我就带着这份报道,找到恩师,并做了自我介绍,告诉恩师我也是江大毕业的。后来,恩师邀请我参加了一次由他主持的学术会议,并送了4本他自己的著作给我。当时,我觉得自己能与恩师结识,真是幸运极了!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恩师不仅是我的生命之师,更是生活导师。除了在教学科研上指点我们,由于恩师的话总能指点迷津,所以,我有些家务事,也会向恩师絮叨,每次都能使我顿开茅塞。
恩师特别会生活,每次外出,恩师都带着两个“秘密武器”:备用干粮和备用环保袋,在关键的时候,这两样东西,总能派上用场。
恩师极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第一次我们一起做课题时,恩师就让我带上先生和孩子一起来吃饭。有一次,随恩师去南丰讲课,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发现恩师竟然从菜场买了些蔬菜准备带回家。后来,我们也跟着去菜场买菜,并且发现,这样不仅全家人都能吃到新鲜的农家菜,而且还能了解当地经济、民风、风土人情。有一次,从成都讲学回来,时间特别紧,结果恩师特地在飞机场买了些家人爱吃的东西。
恩师与师母伉俪情深,我总记得在内蒙古乌海烈日下,师母隔一段时间为恩师涂防晒霜。还有师母和恩师两个人“脱离大部队” 躲在另一棵大树下休息,享受两人世界的情景。
跟随恩师外出讲学的历程是学习、交流、展示三合一,思考、切磋、成长同步的过程。每到一个地方,恩师必带着我们寻访当地文化遗址、高校、乡贤等,他常说,“民间有高人”。我想,一定是在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能找到更多心灵安顿的感觉吧!因此,每一次跟随恩师外出,时间安排都很紧凑。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对身体、见识、心灵的考验,偶有心灵的触动,与各界人士的交流,总是触动良多:至今,我仍然时时会想起常熟学生的灵秀、郑州学生的爽直、德阳学生的理性、顺德孩子的率真、宜丰中学恩师与我们交流时家人谈心般的感觉……
恩师,春天来了,您却走了!留给我们这些学生无尽的悲伤和思索,也使我们感觉肩上的重担:没有了您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得不得您的耳提面命,看不到您宽容大度的微笑,我们是何等的失落和痛苦!但是,请您相信,您无私的给予和付出,我们永远铭记。
恩师,青岚湖里的黑天鹅、白天鹅一定还等着您喂食,健康小道边的花草树木一定还盼着您来陪伴,婺源的农舍还在等着您带着全家人和学生们一起听虫鸣,看日出,呼吸大地的气息,草原可以望断天涯的路和天涯边的朵朵白云一定还等着您……我们这些学生永远记得您……魂归来兮!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c834a80101iz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