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从赶到南昌吊唁到现在,我脑海里时常会回想起老师的音容笑貌,回想起他于潜移默化间影响自己的点点滴滴。在郑老师门下学学习三年里,从游其后,于学业于为人受惠良多,纸笔不能尽书,节录些许,略慰自己无尽的思念。
记得有年暑假郑老师受邀请去天津参加学术会议,他则“顺道”带上岳丈去北京,交由北京的女儿带他外公逛逛北京城,我们清楚这是郑老师为岳父大人散散心精心做的安排。哪怕去更远的城市,郑老师也不忘设法带上岳父,让老人到祖国各地走走看看。有次他受邀去香港讲学,郑老师则给未到过香港的岳父报了旅游团,带他去香港旅游,汇合后再带岳父一同返回,而且与老人分享了很多对香港这个城市的感悟(他也分享给了我们);如果说这些事是一年难得几次,那么日常,清晨都陪岳父晨练则于点滴间体现了他对长辈缜密的孝心,……子曰“老者安之”莫过如此吧?
郑老师带研究生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主张“走出书斋,走向山水田园”——不仅仅要读“圣贤书”,更应该到圣贤生活和讲学过的地方,或山林或村野去寻觅古迹,走访遗老,对话乡贤,现场“会讲”,去与古人交往,“神游”。其实我理解这是对人文学科“故纸堆里觅学问”研究方法的一种补正,是对学问、生活、人生境界合一的一种探索。在这种方法探索中,他总是对我们说“谁的文章写的好,就带谁出去玩”——话语背后是激励弟子多看书,练基本功,否则谈何写出文章?“游山玩水之后”则要交上感悟“作业”,如此反复,对研习中国哲学的学子来说,感悟与进度自是不同。
不仅在学业上,郑老师别开生面授课,对每个学生的人生前途他也倾力帮助,当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特别是人文社科更是艰难,我们毕业时愿意考博深造的,郑老师极力鼓励,引荐,对于就业的弟子,他则是想方设法推荐,临别时不忘设宴饯行,一席长谈。日后到外地讲学,他也不忘约弟子相聚,谈工作感悟,谈人生体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次遇到人生上的困惑也会第一个想到给郑老师电话,子曰“少者安之”,应是如此吧?
“薄薄一层黄土天人永隔”,这是郑老师2005年带领我们04级研究生弟子去金溪参加陆九渊学术研讨会,凭吊陆九渊先贤时讲的一句话(他还特地的补充,这是杨雪骋老师的原创),我对这句话记忆尤深,常用在回忆逝者的纪念文章里。谁料,今日又用来回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