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镛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1791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3日

陈焕镛-人物词典

发布时间:2011-01-17 09:08:5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卧薪尝胆·归国

  1915年,陈焕镛走进了哈佛大学树木系,他选择哈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这里收集的中国植物最多,二是要想跻身国际植物学界,必须同最强的对手抗衡,颇有些“卧薪尝胆”的精神。当时我国植物资源不断外流,世界许多著名的植物园都栽培着中国的珍稀植物,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大多被保存在外国的标本馆内,而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目睹这些使陈焕镛深感痛心,他痛下决心:“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植物学、自己的植物园、自己的植物研究所、自己的植物志。”
  1919年陈焕镛以出类拔萃的论文、出众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树木系硕士学位,并获得校方奖学金,其师授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邀陈一起去非洲调查采集,但陈谢绝了,毅然返回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植物研究之旅。
  1919年秋,陈焕镛带着一本手册,还有一颗激情澎湃的心,只身一人奔赴海南五指山,成为登上祖国南部岛屿采集标本的第一位植物学家。据说,有一次在采集时偶然不慎从树上坠下,跌伤手腕继又感染恶性疟疾,他病倒了,高烧至40多摄氏度,身上布满了蚂蟥叮咬的伤口,左手肿得像带着拳击手套。陈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历时十个月,采集了大量珍贵标本,为日后编纂《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基础。
  此后,陈焕镛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同时还与英、美、德、法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标本馆联系,交换得3万多份外国标本。至此他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标本,遂于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内建立起我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馆。标本馆初建,规模虽小,陈焕镛却说:“要使它与世界著名的植物标本馆相媲美。”为此,他亲自订立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方法:标本从科、属、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了三套完善的卡片系统,可根据植物的名称、采集人、标本号、地区分布等,从系统中迅速查到所需的标本。陈焕镛的这套标本管理方法,为今日的电子计算机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陈焕镛亲手创建的这个标本馆,现已拥有100多万号标本,是我国三大植物标本馆之一。

建所·办刊·建园

  1929年,陈焕镛在中山大学建立了植物研究所。建所伊始,经费不足,他除尽力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争取拨给每年大洋1000元的补助费以外,又将基金会付给他每年4000元的薪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的“物质建设”。在他领导下,全所人员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标本和图书资料逐渐增多,科学仪器渐渐丰富起来,并逐步建立了标本室、图书室、标本园和实验室。
  1930年,他创办了以孙中山(孙逸仙)为刊名的研究所学术刊物——《中山专刊》(Sunyatsenia),该刊为英文版本,自1930—1948年共出版七卷六期,刊载以植物分类学为主的植物学专业论文。这是—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中国植物的专业刊物,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1946—1948年间由于经费不足,《中山专刊》面临停刊的威胁,陈焕镛说服在香港开办印书馆的叔父资助,专刊才得以继续出版。
  陈焕镛一向重视培植活标本,1957年他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着手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兴建华南植物园及鼎湖山树木园。从园址的选定至园内规划均亲自主持,并邀请全国植物学家和园林专家共同进行建园规划。经40多年的精心培育,今天的华南植物园已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其中木兰园、丛生竹园和姜园面积之大、收集种类之丰富、研究水平之高均居世界首位。

患难·苦恋·共存亡

  在陈的眼里,标本就是他的生命。抗日战争期间,他为了保护研究所珍藏的标本,图书不致落入日本人手里,在粤港两地几度迁移,与标本誓死相守,其中的艰辛曲折就是一部与标本苦苦相“恋”的历史,一场令人肃然起敬的挽歌。
  1938年,广州沦陷,陈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日本军阀的铁蹄下把7万多号标本全数运到香港,存在九龙码头围道陈家寓所内,并自己出资在此设立该所驻港办事处。当时资金匮乏,连陈焕镛发妻的妹妹把房子都抵押了,来解陈的燃眉之急。
  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植物所驻港办事处遭日军包围搜查,由于标本、图书均有国立中山大学标志,被视为“敌产”,办事处被日军查封。危难当头,陈本可率领员工混于难民之中逃离香港,但积累20余年的标本、图书又面临被掠夺的命运,他日夜心焦如焚,哪肯离开半步,只道“只有物亡我亦随物亡,物存未敢先求去!”
  几度风雨几度波折,1942年4月底陈将存港标本运回广州,安置在康乐广东大学(原岭南大学)校园内,研究所更名为广东植物研究所,他仍任所长,兼广东大学特约教授。抗战胜利后,陈焕镛以“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与员工清点公物,报请中山大学派人接收。对此在1945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农学院长邓植仪给校长王星拱的报告中提到:“该员忍辱负重,历尽艰危,完成本校原许之特殊任务——保存该所全部文物,使我国植物学研究得以不坠,且成为我国植物学研究机关唯一复兴基础,厥功甚伟,其心良苦,其志堪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