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农校农作七班同学聚会情况简报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在常德农校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校园里,聚集着两千多个熟悉的、陌生的或依稀可记的面孔,为母校的九十大寿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活动。借此良机,农作七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联谊聚会活动。时间虽短,但既富意义,又具深情,到会者均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值得一书,故简报于下。
一、活动简况
这次聚会共到19人,他(她)们是:沅江的刘本森、崔协文、朱继鹏、何扬中,益阳的黄六书,桃江的莫席珍,安化的谌普开、尹爱凡、王道德,浏阳的卢先赤,临湘的何之而、封崇汉,华容的刘忠敬,钱粮湖的胡帅文,岳阳的张丽君,石门的袁柳溪,常德的骆同兴,澧县的蔡顺钦,西洞庭的卢湘芬(其中袁柳溪、莫席珍二人因事中途退席,只参加了部分活动)。按地域分布统计,益阳地区到得最齐,12人中到了9人,其次是岳阳地区,9人中到了5人,常德地区12人中到了4人,长沙地区4人中到了1人,株洲地区3人均未到。全班40名同学(除唐国栋已去世外)到会19名,虽不尽如人意,但确是一次难得的盛会,在这次校庆活动中是班级聚会最齐的(其他班级一般3~5人,多的也只10来人),为熟知的老师和校友所称道,我们自己也感到无比自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先赤同学偕夫人自边远的浏阳文家市提前到沅江搞了一次同学小聚;除了谌普开与尹爱凡、崔协文与朱继鹏两对同班夫妻外,还有刘本森、黄六书、胡帅文、刘忠敬、莫席珍等都是夫妇同行,更增添了这次聚会的温馨气氛。
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部分到会者难以抛开的个人事务),这次聚会时间不长,活动安排紧凑。11月1日下午1点开始聚集,接着全体合影,然后拜访朱沛运、熊欣荣老师并与之合影,游览校园及有关故地,下午3点多回到西门三岔路附近的“金龟大酒店”(骆同兴在此供职服务),晚餐全体聚餐,晚上举行茶话会座谈交流直至深夜,2日清晨陆续离店,聚会结束。
二、主要收获
在十多个小时的聚会中,久别重逢的同学谈往事,叙友情,互通信息,互诉心怀。虽时短行匆,但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令人难以忘怀
在酒宴上和闲谈中,缅怀往事成了中心话题。三十六年过去,往事仍历历在目:黄牯山下,汤家湖畔,车溪河下放,南湖坪建校,竞技场争先,船码头送別……同窗三载,多少苦与乐,多少情与意,心灵深处,无不为在人生旅途的黄金时刻有这样一段值得怀念的美好时光而感到自豪,无不为自己是农作七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
要说这次聚会的最大收获,无疑在于心的交流。大家都感到这次聚会使我们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友情,受到了启迪,心理上得到了慰藉和升华。茶话会上,大家不苟形式谈起了三十六年来各自的人生旅程,感慨万千;卧榻之上,几多抵足而眠者深夜仍在窃窃私语,倾诉心肠。欢乐同享,悲苦共尝,哲理互商,精神无不为之一畅。
最集中的话题是回首往事,评价各自人生。奋斗了三十六年,40人中至少有2人(刘凤阳、谌普开)成了县(处)级干部,若干个科(局)级干部;至少有2人(崔协文、卢湘芬)晋升了高级农艺师,若干个农艺师;有的在某一方面成了专家或权威,有的在当地老百姓或同事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还有不少的美满婚姻和出息子女受人称羡,更有生财有道者的潇洒人生令人眼红。特别是谈起坎坷和苦难,讴歌奋斗和拼搏,令人感同身受,豪情满怀。一个共同心声:回首三十六年,我们值得庆幸,我们没有悔恨,我们都有值得骄傲的人生!成就虽有大有小,只是由于资质有别,境遇不同,难能可贵的是我们都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旺盛的奋斗精神!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母校和老师,对得起同学和家人,我们拥有无愧的人生!
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展望未来,讲打算,谈感受。岁月不饶人,时光染白了我们的双鬓。我们都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旅途,剩下的旅程如何走?在事业、家庭、身体、心理等方面,我们都面临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然而境况各异,方案自然不同:有的决心再搞出点业绩来,有的打算抓紧聚财以防老,有的想为子女再多造一点福,有的主张修心养性,强调健康长寿。通过交流,倾向性的意见是:一要理智地对待衰老。无须恐惧,也不必悲哀,只要坚信自己能保持完整的人生形象,夕阳就会映出新的辉煌,到时就能面带笑容打上人生句号。 二要豁达地迎接晚年生活。向上、奋进、追求的精神自然不能泯灭,该负的责任仍应负起,否则由心懒而至心灰、心死,生而何益,死而何妨,人皆弃之如秋扇矣;然万事不可强求,尤不应因求而不遂而怨天尤人,苦闷烦恼,只要是尽力而为,就应心安理得。特别是在名位、钱财、子女问题上一定要想得开:名位不在其高,有威有信就行;钱财不求其多,足衣足食就可;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枉自作马牛。 三要潜心地关注身体健康。我们的前半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苦难,竭心尽力,辛劳拼搏,现在境况好了,更应珍惜剩下的时光,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将是我们后一段追求的重要目标。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调整心态,讲求养生之道,要牢牢记在心上。
三、共同心愿
十多小时的聚会,情的交融,心的共鸣,抒发了共同的心愿:一是加强联系,联络友情,互通信息,互助互携;二是互道珍重,各善其身,健康长寿,万事畅顺;三是热切期望再次聚会。到会者一致认为,这次聚会虽到了较多的人,但这样有益的聚会还有半数没有到会实在令人遗憾。特别是考虑到我们都上了年纪,聚会的机会确实难得,因而与会者一致议决,在毕业四十周年时再搞一次全班同学聚会。初步方案是:(1)时间:1999年11月1日;(2)聚会地点:长沙或益阳;(3)可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有:交流信息,共叙友情,摄影(或录像)留念,娱乐旅游(香港、三峡等待定)等,倾向性的意见是照顾身体,慢节奏,休闲型;(4)人员一定要到齐,分片负责邀约,无故缺席者,将难逃集体的谴责和惩罚,愧而难安,追悔莫及;(5)要求夫妇同来聚会,携带有关证件,并带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如同学合影、全家福等;(6)聚会前预交一定经费,聚会时再根据预算另行收取;(7)接此简报后,要求此次没有到会的同学都及时寄一回信,通报一下自己的简况如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家庭、身体等,交流一下对此次聚会的看法和对下次约会的打算、建议等。来信请寄沅江市农业局刘本森、崔协文收(邮码413100,电话0737-2723372),然后再转告有关同学。
常德农校农作七班第一次聚会全体同学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执笔人:崔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