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作总结
(此文为申报高级农艺师职称材料)
我于1939年10月出生在现益阳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59年8月毕业于常德农校农作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沅江县,先后在区农技站、县农科所、县农业局、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专业主要在粮油栽培技术方面。
1981年11月被授予农艺师职称。自1979年起,先后担任粮作股副股长、股长、农业局副局长,现任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参加地区农学会、县农学会、县区划学会为会员,曾担任地区农学会理事、县农学会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
在校学习时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毕业考试成绩全为优秀。参加工作后又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举办的各种专题技术培训班学习,1984年全省首届农艺师培训班结业成绩获得第一名。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由于各级领导的教育、培养和同行们的指导、帮助,加上自己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努力钻研业务,坚持学习,并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长期实践中得到锻炼,更新和深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成为沅江县粮油生产方面的主要技术骨干。
晋升农艺师后六年多时间内,我一直担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分工主持粮油生产方面的技术工作,为县政府指挥粮油生产起主要技术参谋作用。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生产难题,组织技术攻关和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其中杂交水稻推广、湖区杂交稻秋季制种高产攻关、地膜育秧技术推广、优质高产中熟晚粳良种推广、吨粮技术开发等项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主管全县大面积粮油生产的技术指导,当好领导参谋,促进了粮食稳定增长;三是主持和组织粮油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的技术水平。现将主要工作成绩分项总结如下:
一、抓住生产难题,组织和参与技术攻关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组织本县粮油、种子等方面的技术力量,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突破了一个个生产技术难题,促进了技术进步,取得了总额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其中较突出的是:
(1)组织杂交水稻推广
1981~1983年,我县农业局作为协作单位之一,参加了省粮油局主持的“洞庭湖区杂交晚稻适应性研究”,获得了农牧渔业部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协作单位)。我当时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组织和主持了本县承担的试验示范任务的实施,作为主要协作人员,由省农业厅发给了荣誉证书(见附件1、2、3)。
在试验示范的同时,我又为主组织了各农技站、县农科所、县粮油站等单位及农技人员,抓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总结典型经验,举办技术培训,开展新组合、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及时研究解决种子发芽率低、纯度不高等推广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等工作,使杂交稻种植面积由1981年前的几百亩,1983年发展到1.3万亩,1984年猛增到11万亩,以后几年稳定在十万亩左右,产量也稳定在900斤以上。1983年~1987年累计推广面积40.7万亩,平均每亩比常规稻增产148.6斤,共计增产稻谷6000万斤以上。该项推广成果,县农业局已获县科技一等奖(见附件4、5、6、7、8、9、10)。
(2)湖区杂交水稻秋季制种高产攻关
由于湖区特定生态因子的障碍等原因,我县杂交水稻制种产量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以致农民害怕承担制种,种子依赖外地调进,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的推广。在前几年的工作基础上,1986年由县农技中心、种子公司等对此组织了协作攻关。我积极倡导了这一攻关活动,并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担负具体组织工作,主持并具体参与了技术方案的制订、论证和培训、总结等工作,组织了技术考察、现场指导和检查技术措施落实等活动。由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作组的共同努力,技术上在播差期、定向培育、科学喷施“九二○”等方面实行了重大改进,使796亩威优六四秋季制种获得了平均单产271斤,最高丘块亩产478.1斤的好收成,创造了我县历史纪录,在当年全地区和全省湖区秋制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培养了技术队伍,积累了高产经验,为我县以后的制种打开了新局面,奠定了好的基础。这一成果,获1986年度县科技进步一等奖(见附件11、12、13、14、15、16)。
(3)组织早稻地膜育秧技术推广
为了攻破长期未能解决的早稻烂秧难题,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在八十年代初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我作为主管粮油生产技术的副局长,主持和组织了早稻地膜育秧技术的推广。通过覆盖效果的考察,典型经验的总结,配套技术的研讨,技术资料的编写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工作,使这一技术从1984年起在我县大面积推广。1984年早稻地膜覆盖面积占53.4%, 1985年上升到73.6%, 1986年76.1%, 1987年达到83.3%,1988年在地膜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覆盖率仍达76.7%。五年累计推广面积20.4万亩(秧田),其推广规模和速度在全地区乃至全省处于前列。在抓提高覆盖率的同时,从1985年起着重抓配套技术的落实,提高地膜育秧的实际效益。实践证明,早稻地膜育秧的推广,使我县摆脱了多年来的烂秧困境,实现了我县早稻育秧技术上的重大进步。与常规育秧比,成秧率平均提高6.25%~16.11%,每亩大田用种量由以前的30多斤减少到20~22斤,秧苗素质改善,早熟、增产效益显著,成熟期提早2~3天,有利于晚稻特别是杂交稻的高产稳产,对整个粮食生产带来了深刻影响,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其直接经济效益达900多万元(按每亩大田省种8斤,早稻增产20斤,晚稻早插增产30斤,除去当年地膜成本3元,每亩纯利6.5元,累计插大田140万亩计算)。这一推广成果,县农业局已获1984年度县科技进步一等奖(见附件之17、18、19、20、21)。
(4)高产优质中熟晚粳良种鄂宜105、鄂晚5号的推广
我县种植晚粳具有较长历史,但长期来一直是迟熟晚粳品种当家。由于迟熟晚粳后期易遇低温,影响安全齐穗和灌浆成熟,产量不高不稳,而且存在稻谷水分含量高,农药残毒高,农民售粮水分难达标,荫蔽时间过长绿肥难高产,秧龄过长难扯秧的“两高”、“三难”的弱点,农民迫切要求用新的品种代替。我们从本县的引种试验和群众的零星种植中发现,湖北省农科院和宜昌地区农科所培育的中熟晚粳品种鄂晚5号、鄂宜105生育期适中,产量高而稳定,米质优良,能克服迟熟晚粳的上述弱点。在1983年的晚稻总结会上,我综合讨论意见,正式提出了以鄂宜105、鄂晚5号作为接班品种的主张。并相继组织开展了多点示范,总结典型经验,进行专题培训,加速种子繁殖和原种生产等工作,使这两个良种在全县迅速推广。由1983年的4600亩,1984年上升到2.87万亩,1985年猛增到14.9万亩,1986年达17.5万亩,占晚粳面积的93.7%,1987年14.9万亩,全部取代了迟熟晚粳。统计1983~1985年三年产量调查验收资料,鄂宜105、鄂晚5号比迟熟晚粳农虎六号、矮粳23平均每亩增产65.6斤,四年累计推广面积50.2万亩,共增产稻谷3200多万斤。同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成果,获1986年度县科技进步三等奖(见附件之22)。
(5)推进吨粮技术开发
开发吨粮技术,进行集约经营,是商品生产的需要,也是在调整产业结构、粮食面积相对减少的新形势下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从1986年开始,我县正式将稻田亩产吨粮试验示范列入重点攻关项目,并在全县倡导开展吨粮竞赛活动。当年登记参赛农户1932户,6642.65亩,经县、区、乡三级验收达标的有405户、1124.8亩,平均亩产2032.7斤。起到了发动群众,树立样板,摸索经验的作用,特别是摸索吨粮途径方面积累了经验。1987-1988年又着重在“双杂”过吨粮的品种布局及其配套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和示范,1988年杂交早稻面积达到6000亩。
在这一推广工作中,我作为吨粮开发示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向县政府领导积极倡导了竞赛活动,协助组织了技术培训,负责起草了吨粮开发规划、竞赛奖励办法和产量验收细则等,参加了一系列现场检查、经验交流等活动,协助组织并直接参加了产量验收、总结等工作。
这一课题,预计1988年将通过县级鉴定。(见附件23、24、25)
二、主管全县大面积粮油生产技术指导,当好领导参谋
自1980年担任副局长以来,我一直分工担负大面积生产的技术指导。这些年来,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当好领导参谋。一是搞好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除组织专人进行经常性调查外,在一些主要生产环节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还统一组织县、区、乡农技人员进行大型调查或普查,掌握生产“脉搏”,提出针对性措施;二是搞好生产技术总结,抓好典型。每年都坚持按照作物和生产环节组织召开数次总结会,肯定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研讨改进意见。对各种典型,注意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如增加四组地膜育秧的经验,四季红乡推广杂交稻经验,南大河村开展吨粮建设的经验,人新十组推广板田油菜的经验,阜丰村绿肥高产的经验等,在全县都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将粮作技术人员的意见进行综合,将各种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进行科学组装,组织有关人员在每年年初对主要粮油作物拿出一个全盘生产技术意见,在各个生产环节,拿出分时段的技术意见,提交县政府领导审定决策,作为工作任务向区、乡部署并检查落实。并配合作好印发资料,技术培训,信息反馈等工作。实践证明,这样作的结果,对全县大面积生产的技术指导比较有效,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全县粮食总产由1980年6.3亿斤,1984年上升到8.8亿斤。1985年、1986年总产虽因面积减少而下降,但单产按播种面积比1984年分别高13.2斤、65.6斤,1987年在灾害和“苎麻热”的严重冲击下,单产仍与1984年接近。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与技术指导上的得当是分不开的。
在当好参谋的过程中,我除了主持和组织各种活动外,还具体担负了部分调查、讲课、现场指导等工作,动手撰写了大量技术资料,前几年每年在50篇以上,近十万字,近几年也不下三、四十篇。多年来,我还注意搜集和整理了本县有关粮油生产的气象、品种、育秧、施肥等大量数据和资料,使我受益匪浅,帮助我加深了对沅江粮食生产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因而被领导和同行们视为沅江县粮食生产方面的主要技术发言人。在1982年5月的全省洞庭湖区早、晚稻生产座谈会上,我作的沅江粮食生产情况汇报获得好评;同年6月向“湖南省洞庭湖区商品粮基地考察团”所作的粮食生产情况汇报,领导和专家们十分感兴趣,其材料当即被印发给考察团成员;同年12月我写的《科学技术与沅江实际结合,五年实现双季稻产量翻番》一文,被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交流会作典型材料印发。(见附件之26、27)
三、主持和组织粮油生产技术培训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县粮油生产技术培训抓得很紧,对农技骨干和区、乡领导
科技水平的提高收效十分显著。培训内容大体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前几年侧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二种是近几年侧重结合各种技术推广作专项技术培训;三种是结合各种生产会议的工作任务讲技术课。县里的培训前两种基本上每年1-2次,第三种每年不下十次,多的年近二十次。培训对象主要是区、乡、村领导和农技骨干。培训规模既有全县性的大型培训,又有县里编教材、训师资,区、乡训骨干的分级培训。在这项工作中,我除了负责主持培训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和审定,以及其他有关事务的组织实施外,还具体担负部分教材编写和讲课。几年来,由我主编的有1981年冬编印的《农业技术培训资料》中前十二讲,1982年冬编印的《农业技术知识问答》中第1-7部分和第9部分,1984年春编印的《粮食生产技术培训资料》,1988年《农业技术培训资料》,《冬季农业技术资料》等。由我具体编写并讲课的有《水稻的一生》、《认真总结经验,种好杂交水稻》、《水稻的合理密植》、《早稻地膜育秧宣传、培训要点》、《1984年早稻生产及育秧技术》、《水稻品种布局》等。至于结合生产会议的技术讲课则主要由我担负(见附件之28、29、30、31、32)。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外,六年多来,我还在县农技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作了一些助手和参谋工作;参加《洞庭湖低洼区“稻、鱼、麻”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课题作了一些工作;参与的水稻施锌研究和推广获1983年度地区二等奖;参与的早籼新品种79-3-1的选育和推广获1985年度县二等奖;参与审编的《沅江县土壤志》获1983年度县一等奖;组织和参与的磷酸二氢钾在水稻上的推广应用,农业局获1982年度县一等奖。(见附件33、34、35、36、37)
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深知这主要应归功于集体的努力,个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以党、国家、人民对我的给予来衡量,成绩还远不够。特别是知识面不够广博,宏观综合能力还不够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还不够敏锐等,是我不容忽视的弱点。我愿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努力工作,将自己的有生之年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沅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崔 协 文
198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