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协文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50522164
本馆由[ 13*******56 ]创建于2021年05月13日

“稻、魚、麻”综合开发中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几个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3 11:17:07      发布人: 13*******56


此文为1991年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课题“低洼区‘稻鱼麻’综合技术开发研究”

  报奖资料汇编内容之一

 

在“稻、鱼、麻”生态系统中,水稻生产作为一个子系统,处在整个系统的关键位置。因为,它的面积、产量、产值及功能等,对整个系统都是举足轻重的;它的生产力高低,是整个系统功能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夺取水稻的高产稳产,是“稻鱼麻”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开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稻鱼麻”综合开发的特定条件,对于水稻的高产稳产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在技术上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研究这些问题,用以指导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一)

研究事物的特性,必先了解其共性。综合开发区的水稻生产,与没有进行综合开发的大面积水稻生产相比,由于生态环境是相近的,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是相同的,人们的生产目的是一致的,因而两者的共性是基本的方面。故“稻鱼麻”综合开发区的水稻高产稳产栽培,同样应采取普遍适用的全套综合农艺措施,如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及综合防治病虫等。近年来推广应用的许多技术成果,如“水稻规范化栽培”、“吨粮田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等,在“稻鱼麻”综合开发区的水稻高产稳产栽培中,同样应加以推广应用。

共性方面,由于已有现成成果,在综合开发研究中自然无须重复。本文除阐明“共性是基本的方面”这一观点外,具体技术问题也就不必赘述了。

(二)

“稻鱼麻”综合开发,对开发区的水稻高产稳产,将产生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在栽培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可以使本来产量较低的这些低洼地区,较快地实现低产变高产,乃至亩产过吨粮。

这些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地下水位下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良,有利于土壤脱潜过程的发展,有利于防治早稻僵苗。

洞庭湖低洼地区水稻低产的主导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水、肥、气、热不协调。尤其是春、夏雨季,地下水与地表水相连,泥温低,通透性差,微生物活动弱,还原物质多,有效养分少,早稻僵苗严重,单产比大面积上一般低二成以上。“稻鱼麻”综合开发正是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找到了解决的有效途径。

据定点观测,低洼区未进行综合开发的稻田地下水位常年保持在5~25㎝范围内,而综合开发后的稻田,一般都降到40~60㎝之间,冬季能降到60㎝以下。开发区比对照区平均降低40.86㎝。

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土壤滞水状況改善,有利于土壤环境更新,通透性改善,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减少。据测定,开发区稻田与未开发的同类型稻田对比,早稻期间的还原物质总量平均低3.21mg/100g土,活性还原物质平均低2.35mg/100g土;晚稻期间还原物质总量平均低2.83mg/100g土,活性还原物质平均低1.76mg/100g土。

土壤剖面结构调查表明,未经综合开发的低洼稻田,剖面结构类型为Ag-G。综合开发后,在挖塘(沟)抬田,降低地下水位,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潜育层下降,同时土壤粘粒的淋溶淀积增强,逐渐形成了犁底层,原来的Ag-G剖面逐步解体而发育成A-P-Wg-G或A-P-W-G剖面。这种剖面的形成,促进了团粒结构的增加和耕性的改良。据测定,开发区稻田土壤<0.01㎜的粘粒只占60.5%,而未经开发的同类稻田<0.01㎜的粘粒占69.3%,明显高于开发区。

开发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爽水通气,水温、泥温上升快(洪涝期5㎝处泥温8点和14点比对照区平均高0.29和0.56℃),微生物活动增强,因而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程度,土壤养分的分解释放加快。据对早稻分蘖期耕作层土样化验表明,开发区比对照区的碱解氮高18ppm,速效磷高6.7ppm,速效钾高28.3ppm。

开发区稻田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土壤障碍因素减少,水、肥、气、热趋向协调,因而早稻僵苗大大减轻。据沅江市柳树坪乡蓼新村临湖片调查,综合开发前六年平均早稻僵苗面积占40.21%,开发后三年平均下降到14.83%。典型对比,开发区早稻僵苗蔸率为25.7%,对照区却高达59%,开发区低33.3个百分点;僵苗株率开发区为8.6%,对照区为29.4%,开发区低20.8个百分点;开发区每亩有效穗多2.01万,单产高43.9㎏。

另外,综合开发区增挖了沟、塘,有的成片(带状)开发区还调整了渠系,增设了排灌机具,洪涝期排渍能力增强,抗旱时水源方便,因而提高了抗灾能力,保证了合理排灌和稻田科学管水。

(2)副产品综合利用,有利于增肥改土。

综合开发后,鱼塘、鱼沟能生产大量的鱼粪塘(沟)泥。据现场实测,“麻厢鱼沟型”每亩麻地的鱼沟可取鱼粪泥8.2-12.8立方,计280-450担。这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据测定含纯氮0.44%,五氧化二磷0.49%,氧化钾1.0%。试验表明,鱼粪塘(沟)泥施于稻田,增产效果显著。在不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每亩增施200担鱼粪泥的能增产稻谷42.4㎏;在减少化肥用量(每亩少用碳铵15㎏、过磷酸钙15㎏、氯化钾5㎏)的情况下,亩施200担鱼粪泥比对照仍增产14.9㎏。综合开发为水稻提供了量多质优、取用方便的新肥源,对于解决化肥紧缺,节省开支,改良土壤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3)青蛙等害虫天敌增加,有利于确保丰收。

“稻鱼麻”综合开发,增加了常年性蓄水面积,为青蛙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別是开发型麻地,沟多沟深,为青蛙产卵、越冬、避难(主要是稻田耕作、施药、晒田时)创造了优越条件,因而开发区比未开发区青蛙基数大,产卵多,孵化多,存蛙多。据定点定期调查,产卵盛期的3月20日-4月20日,开发区每亩有卵群36.5块,比未开发区多25.5块,高2.3倍;从3月20日至9月20日七次平均,开发区每亩有青蛙20.3只,而未开发区只8.6只,开发区多11.7只;高峰期每亩稻田青蛙数开发区最多为31.74只,未开发区最多只13.18只。开发区由于天敌增加,害虫数量受到控制,在比对照区早晚稻各少打两次农药的情况下,飞虱、叶蝉、二化螟数量均控制在允许指标内,二化螟枯心率早晚稻平均比对照区低0.82%,每百蔸飞虱、叶蝉数比对照区少50.5只。

(4)经济效益提高,有利于增加稻田投入。

“稻鱼麻”综合开发,打破了低洼区过来“稻谷加稻草”的单一生产结构,扭转了产量低、收入少的局面,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状况,扩大再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有利于在水稻生产上增加投入。据沅江市“稻鱼麻”综合开发示范基点北大乡增加村四组调查,1986-1987年人平年总产值达到1061.47元,人平纯收入887.38元,比开发前的1982-1985年平均分別高537.95元和476.91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开发后比开发前人平年总产值仍增加245.32元,增长61.5%。四组与邻近条件相近而未综合开发的三组对比,1988年人平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四组为1348.7元,人平纯收入为981.2元,分別比三组高183.1元和148.1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四组人平总产值635.7元,纯收入268.2元,分别比三组高118.3元和83.3元。当年四组每亩稻田合计投资(包括活劳动折币)189.8元,比三组多13.18元;全年亩平产粮四组为877.75㎏,比三组高85.85㎏。

如上所述,“稻鱼麻”综合开发对水稻稳产高产的确十分有利。沅江市柳树坪乡蓼新村临湖片的粮食单产,由综合开发前1980-1985年的年平588.75㎏,开发后的1986-1987年上升到738.1㎏,提高了149.35㎏。该市北大乡增加村四组,综合开发前1982-1985年的年平稻谷单产为698.75㎏,开发后的1986-1987年提高到平均802.15㎏,1988年进一步上升到877.75㎏,提高了179㎏。事实证明,通过综合开发,完全可以改变低洼区的水稻低产面貌。认识这种有利的形势,在栽培中自觉地把“稻鱼麻”综合开发与中、低产田改良和吨粮田开发密切结合起来,就能加快低产变高产的进程。

(三)

“稻鱼麻”综合开发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异性,要求在开发区的水稻栽培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根据示范基点的调查总结,与大面积水稻生产相比,主要应注意如下四个技术特点:

(1)在早、晚稻品种布局上,应加大“早配迟”、“中配中”的比重。

“稻鱼麻”综合开发区与未综合开发的纯水稻区相比,农户的经营项目更加丰富多样,种麻、养鱼、养猪、加工等“非种粮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水稻生产与其他各项生产之间争劳力、争季节的矛盾也更为突出。这种矛盾尤其表现在水稻“双抢”期间,弄不好就会顾此失彼,影响水稻或其他生产项目的高产丰收。协调这些矛盾,除了可在经营项目上进行结构调整外,合理的水稻品种布局是最有效的措施。示范基点的经验是:在苎麻比重较大的地区,早、晚稻品种布局宜以“早配迟”、“中配中”为主,适当控制早稻迟熟品种(特别是7月底才能收割的特迟熟品种)的比例,并配合地膜育秧、撒播等促进早稻早熟的栽培措施,使整个“双抢”季节提前,在7月底前搞完“双抢”和晚稻的部分早期管理工作,然后再转入二麻抢收,使“双抢”与二麻抢收之间的劳力、季节矛盾得以缓和。沅江市农技人员摸索出一种最受综合开发区农民欢迎的搭配方式是,早稻选用早熟品种益早三号,一般在7月10-12日成熟,亩产可达400-450㎏;晚稻选用迟熟杂交组合“汕优六三”或“威优六号”,7月15日前后插秧,亩产可达500-600㎏。这样搭配,虽然早稻选用早熟品种比迟熟品种产量较低,看起来好像不太合算,但晚稻早插,增产潜力大,全年产量并不低。据调查统计,益早三号配汕优六三两季亩产过吨粮的机率为35.9%,比其他“早常晚杂”搭配方式的32.9%高。且晚稻前期管理工作主动,二麻也抢收及时,有利于粮麻双丰收。相反,有的迟熟早稻面积过大的农户,为了赶季节,早稻被迫剎青收割造成损失,或者由于抢收二麻而耽误了晚稻田间管理。这一经验,可供湘北湖区进行“稻鱼麻”综合开发的地方参考应用。

应该指出,提出加大“早配迟”、“中配中”的比重,并非主张全部采用这两种或其中一种搭配方式,“迟配早”搭配方式仍应有一定比例。因为“双抢”是一个渐进过程,单一搭配方式将徒然浪费温光资源。三种搭配方式究竟应各占多少比例,只能根据劳力、土地负担及机械设备等情况灵活掌握。据沅江市调查总结,凡人平耕地二亩以上,人平苎麻一亩以上的,以“早配迟”占30-40%,“中配中”占40-50%为宜,争取7月25日前后结束“双抢”,及早转入二麻抢收;人平耕地1.5亩以下,人平苎麻0.5亩以下的,以“早配迟”、“中配中”、“迟配早”按2:4:4或2:5:3的比例搭配为宜。

(2)加强防治僵苗。

“稻鱼麻”综合开发区大多处于湖区的低洼地域,水害特别是地下水位过高的危害是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尽管综合开发有明显的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但毕竟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不可能一下子使低洼区变得如同高岸区一样,如不加强防治,早稻僵苗仍可能比高岸田发生更多更重。因此,在综合开发区的水稻高产栽培中,对于水害特別是地下水的危害仍应引起高度注意,采取综合措施降水、改土、防僵苗。其主要措施,一是整修渠系,改善排灌条件,增强抗灾能力;二是冬耕冬种,通过土壤风化,缓解潜育化、粘隔化带来的诸多土壤障碍因素;三是在五月低温早稻僵苗易发阶段,要将鱼塘(沟)水位适当调低,以增强其降水作用;四是在早稻栽培中采取防治僵苗的系列措施,如培育壮秧或推广分厢撒播,推广起垄栽培法,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和基本苗,分蘖期浅水勤灌结合多次露田,及时中耕,增施磷、钾、锌肥防止缺素僵苗,石灰性土壤强调采取锌肥沾秧根或叶面喷施等。

(3)注重培肥地力。

综合开发区多地处边远,历来肥料投入较少,肥力较低。加上综合开发后,随着地下水位降低,通透性改良,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有机质矿化程度提高,土壤中潜在养分的消耗也加快了。为保高产稳产,必须注意增施有机肥料,逐年提高地力,培养成越种越肥的高产稳产农田。根据综合开发区的特点,增施有机肥料要重点抓三条措施:一条是坚持每年冬季或早春清洗一次鱼塘(沟),将鱼粪肥入凼沤制后作早稻基肥;二条是稻草的合理利用,早稻草可采取撩穗收割,禾樁还田,脱粒后的渣屑盖麻,也可从高产丘块中抽取部分稻草盖麻,其余还田,晚稻草大部分用于托麻,兼顾稻麻需要;三条是发展冬季农业,增加菜籽饼、大麦(包括籽粒及稿稈)、绿肥等精、鲜饲料,发展养猪、养鱼等经营项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

(4)推广病虫综合防治。

“稻鱼麻”综合开发后青蛙等天敌增加,害虫数量得到控制,为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次数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综合开发区内的养鱼不受损失,也要求尽量控制化学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施用。因此,综合开发区应坚持病虫综合防治,更多地利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适当放宽化学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特別要注意稻田施药后控制药水进入鱼塘(沟)。这样,既确保丰收,又节省成本,减少污染。

另外,综合开发区那些过来只种一季稻的稻田,随着水、肥、土壤等条件的改善,应该尽力改种双季稻。

 

 

                           “稻鱼麻”综合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   崔协文)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