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3765955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5月07日

永远缅怀东北大学老学长——徐放同志

发布时间:2011-12-21 16:04:1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永远缅怀东北大学老学长——徐放同志 
 
作者:魏向前  [ 2011-5-12 ]  
 
 


 

    2011年5月4日,东北大学老学长,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记者——徐放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

    徐放,原名徐德绵,笔名:纪初阳、徐辛、牛稼辛等。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人,1921年农历11月28日出生。他青少年在辽阳、沈阳、长春读书时期就因宣传反满抗日,被敌伪通缉,逃亡关内。在四川三台东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就读期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东北大学背井离乡,从沈阳流亡到关内,先是到了北京,继而西安,接着就到了四川三台,在三台长达8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回到东北。)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他边学习边斗争,在学习、工作和斗争中,他始终不能忘却的就是诗歌。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爱憎,鼓励更多的青年志士投身到抗日救亡、解放战争中来。他参加了中共东北局青委领导的秘密组织“读书会”,发起了“壁报拒检”运动,成为学生运动的组织和领导者。1943年秋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川北分会理事及机关刊物《文学期刊》编委,《东北文化》周刊主编。1945年毕业。毕业后,在重庆参加党领导的东北青年新民主主义小组,以教书为公开职业进行下工作和民主运动,任《东北文化》周刊主编。同时,参加了中华全国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中国人权保卫大同盟,并担任"春草诗社"理论部长。成为当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流派中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七月派”重要的诗人之一。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七月派)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工作,与周恩来等党在后方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他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徐放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

    由于这段历史,也为徐放的后来人生埋下了伏笔。

    1946年,徐放由重庆被派往南京新华日报社,因该报被迫停刊,于7月撤到延安,任教于陇东中学。在去延安前,他写了一首长诗《在动乱的城记》,诗中将他多年积淤的痛苦、悲哀、愤怒、热爱与仇恨如决堤的长江大河倾泻而出,奔腾向前。这是他在蒋管区三年中奋勇搏斗、历经迫害的感受的总汇与结晶。诗中控诉了发动派的血腥镇压,悲悼了各类仁人志士的无辜牺牲,表达了革命者誓死不屈的意志。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内涵与浓郁的时代色彩。表达了诗人与祖国人民一到与反动派抗争顽强搏斗的精神。1946年7月,内战爆发,徐放第一批撤退到解放区,先后在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组(系)、华北解放区华东大学三部文学系任教,兼任文艺研究室研究员。1947年10月,到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8年秋,在华北大学第三部文学系任教。担任文艺研究室研究员,不久,到新华社太行分社任特派记者。1949年后历任军管会文教委东北组组长,接管东北大学联络员、军代表,人民日报社《星期文艺》、《人民文艺》副刊专版及文教编辑,曾同严辰一起主编诗歌丛书《现实诗丛》(12部)。1949年5月,调入人民日报社,先后任文艺部、总编室、文教部编辑。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就在徐放如火如荼地献身中国文坛的时候,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蒙冤入狱、劳改。徐放在秦城监狱一住就是10年,紧接着又被遣返回辽阳东部山区(俗称东山)劳改3年,务农9年,前后遭受达22年的不公正待遇。

    徐老知识渊博,对我国古典诗词很有研究,为了解脱自己囚徒生活的屈辱与单调,在入狱和劳改期间,他不抱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还是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开始着手翻译了大量古典诗词,直到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才最后整理出版了他的《唐诗今译》、《宋诗今译》、《杜甫诗今译》、《陆游诗今译》、《唐诗绝句选译》、《宋诗绝句选译》、《唐诗三百首今译》。这对于狱中的他来说是多么地艰难啊!这种创作不仅仅是狱中的昏暗小灯下的辛勤劳作,写好的稿子还经常被看管的人收走。被收缴了他再写,这一写就是十年。值得一提的是,徐老的古诗词今译不是简单的用白话文来翻译,而是以新诗的形式翻译出来,其难度之大就不言而喻了。徐老的这一创举可谓前无古人。这是超常人的毅力,何等的胸怀啊?

    徐放的襟怀可从著名书法家沈延毅为徐老的题字 “六步天下君” 略见一斑。这是沈老对徐老住在秦城监狱的房间只有六步大小的戏称,或许是沈老对徐老的豁达的胸怀的一种赞许吧!

    1965年9月,组织上要放身陷囹圄10年零4个月生涯的他出狱时,要他签字接受“打入党内的胡风反革命分子”的定论,遭到他的坚决反对。他说,如果这样他宁可老死秦城。最后,他带着“堕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和他的古诗译稿出狱了,由于徐放的“顽抗”态度,招致了对他的新的惩罚。被遣返到辽宁辽阳城东一百四十多里的甜水公社塔湾大队劳动改造,在那里他学会了打柴、种地、放牛等一切农活。他白天干活,晚上被批斗。冻坏了双腿,饿坏了胃。但他心里总有一个坚强的信念:自己对得起党和人民,历史终会证明我无罪。

    就是在这样孤苦寂寞的环境中,徐放仍然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他在《写给亲人》中写道:“在我的草屋前,已种下菜豆十垄瓜熟埯,我正等待着你呢,同我一起锄地灌园!”这是诗人在劳动改造生活的孤寂中呼唤远方亲人的心声。在《代邮》中写道:“你问我:每天从工地上被游斗回来,谁给作伴?告诉你,亲爱的:满天都是星斗,沿着兰河路上,还有那一盏盏的灯。”道出了作者在无法摆脱的灾难中无可奈何地苦苦自我支撑的孤寂心情。在《东山寄北》中,他把自己被强迫劳改仍然看做是从事革命事业,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也表明了只有一个忠诚的革命者才会有这样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献身革命的人生信念。

    1980年,徐老彻底平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人民日报社。后历任 《人民日报》文艺组编辑、群工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记者。徐老平反后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他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他深知那些受极左路线迫害的同志所受的痛苦,放下自己深爱的诗歌创作事业,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那些和他有相似命运的人平反昭雪,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许多同志的冤案得以昭雪平反。

    徐放先生退岗不退休。从人民日报退休后,由于他的才华横溢,仗义豁达的品格,受到广大人民的尊重,受聘于多家高等学府出版单位:是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江南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江南书画院名誉院长,辽海诗社名誉社长,中国《水浒》学会等多种学会理事、顾问。

    徐放的文学创作之路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重庆受胡风先生影响,与路翎、阿垅、绿原、牛汉等,成为七月派群星中的一颗。著有诗集《南城草》、《起程的人》、《野狼湾》、《赶路汉》、《徐放诗选》、《情和爱之歌》、《风雨沧桑集》和中篇小说《群》等。徐放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古诗今译工作,出版了《唐诗今译》、《宋诗今译》、《杜甫诗今译》、《陆游诗今译》、《唐诗绝句选译》、《宋诗绝句选译》、《唐诗三百首今译》等。有《徐放集》六卷存世。

    徐放对母校东北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退休后,就加入到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的筹建中。1985年继东北大学北京校友会率先成立后不久,全国各地东北大学校友会相继成立。他又和郭维城、丘琴、韩光、周克等老校友会同东北大学沈阳校友会、长春校友会、东北大学在美校友会以及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一道为致力于东北大学的复名工作奔走呼号,直至1993年东北大学在沈阳东北工学院正式挂牌复名,其影响之大,盛况空前。

    徐放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一名书法家,收藏家。退休后,他除了从事文艺创作做外,经常写些书法作品,据业内人士称其造诣匪浅。他不仅自己写字画,还喜欢搜藏。他搜藏了数目可观的历代书画、瓷器等,全部无偿地捐献给了他热爱的母校——东北大学。

    徐老的一生可谓坎坷多舛,但他从不抱怨,以其豁达的人生观报答社会、报答人民。正如贺敬之同志所说:“徐放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一个经过长期的严峻的考验的坚强的革命者、革命战士。在这些考验中证明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有坚强党性的共产党员。”,堪称东北大学校友的楷模。

    我们永远缅怀徐放同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