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女兵行【一】——记作曲家严金萱的音乐生涯

发布时间:2015-11-09 17:20:45      发布人: 紫百合

 仲秋时节,悬铃木的嫩叶还没有舒展开来,女作家菡子陪我来拜访她。庭院里静静的并无琴声,,只有几只母鸡于浅草间觅食。

我们转上二楼,主人正伏案埋首于一大堆乐谱之间,,手边还放着刚刚起了头准备编织的毛线。她,,就是我要访问的著名作曲家严金萱同志——一个三十年代从延安成长起来的文艺老兵。头发虽然有些花白了,精神还是很健,不象六十开外的样子。脖子上围着一条带碎花的紫色围巾,让人感到一种艺术家的气质,热情而又庄重典雅。
      菡子同志把访问的来意告诉了她, 请她谈谈自已的音乐和生活,她沉吟着几乎没说什么,好象不善言辞似的,倒是把她的作品递给了我,整整的一厚叠。

是的,真正的音乐家就是用作品来述说自已,音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生命和履历就写在那跃动着的乐曲之中了 ……

数十年来,她曾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民族组舞«长征»、大型神话歌舞剧«三打白骨精»、歌剧《金凤树开花》、《双双和佬佬》、《伏虎记》、歌舞剧《青草坡》、《采松塔》、故事片《马兰花》、美术片《怪葫芦》等三十二部作品作曲,另外还创作了«平阳河»、«金色的童年»、«鲜花献给周总理»等三百多首歌曲,数量之多,跨度之大,不能不令人惊讶赞叹。                 

歌声•火种

在音响及其普及的现在,歌声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大约只是一种消遺和乐趣, 但对于严金萱这样一个老兵,时光推前半个世纪, 歌声却是点燃她幼小心灵的革命火种,引导着她走向了光明,走向了革命。
      1924年, 严金萱出生在贵阳的一个医生家庭。 母亲生了十二个孩子,在活下来的五男二女中,她排行最小。母亲虽然终年操劳家务,却十分乐观,常常边做活边唱小曲和京剧,这也许就是严金萱最早的音乐教育了。
      1932年,严金萱的二哥从上海回到贵阳, 这个年轻的地下工作者在昏暗的油灯下轻轻地把《少年先锋队队歌》教给了她。当年,她只有八岁,这歌却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在她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她便常常默念着这支滚烫的歌子,一次又一次同自己的五哥为秘密集会的革命者们,在父亲的诊所外面放哨。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也爱唱歌,他常来严家诊所开会,《国际歌》就是他教给严金萱的。 她曽亲眼看见这位烈士大义凛然地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歌声再一次给这个小小的女孩子以革命洗礼。所以十三岁时,她便担任了贵州省工委的“交通”,于次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个时期,严金萱参加了贵阳“筑光音乐会" ,在常学傭等指导下学习声乐和最初的音乐知识。
      每当严金萱回忆起这些往事,她总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忘不了引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先烈, 忘不了那革命的歌。而这些歌,也决定了她走向音乐的大门。

从延河到平阳河

1939年,贵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抗日烽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 严金萱由组织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延安,是座革命的圣城,也是一座革命的歌城,十五岁前严金萱如鱼得水,在这里拼命的汲取营养。秋天,她随抗大总校开往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艰难的行军以至第八堡渡黄河,每一步几乎都是在歌声的伴随下前进的。十月,她被调入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成了一名文艺兵,担任了音乐队长,创作组长,又兼代理支部书记。独唱、拉琴、跳舞、作曲、演戏都干起来,从此更奠定了她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这个时期的老师有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周巍峙、赵尚武、李劫夫、冉铮等。于军旅之中她开始了音乐的攀登。
      也就是在这年年底,火热的革命生活深深地感染了她,她的处女作 «爱护人民» 脱颖而出。 这是一首颇具民歌风味的欢乐小唱,它织进了一个十五岁少女对于人民和革命纯真的热情,跳跃着、呼唤着,如山泉、如嫩蕾,于稚拙中绽出最初的音乐之花。
      诚如泉水源于生活的地底,严金萱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日渐磨炼着她的音乐才华,创作激情喷涌着。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歌曲《滹沱河的人民》、《小竹马》、  《当响导》、《那一个真正干》、《平阳河》、《穿上新军装》和包括后来于1954年获少年儿童歌曲奖的《小英豪»》。这些歌曲当年在晋察冀边区十分流行, 深得抗日军民的喜爱, 和其它许多抗日歌曲一起汇成巨大的洪流,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予人民以力量和勇气。
      任何艺术家只有植根于人民之中才会得到艺术的营养,严金萱的创作道路正印证了这样一条真理。四十多年过去了,她却永远忘不了她曾悲愤唱过的《平阳河》!她说,,是人民养育了她, 也是人民哺育了她的音乐,不断地赋予了她以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1943年间,他们的部队常在河北阜平平阳河一带活动,河畔有个热闹繁荣的小镇, 老百姓和八路军亲如鱼水, 临河小街一溜,风景也特别清幽。严金萱也经常和冲锋剧社的同志去为那里的群众演出,大娘嫂子们特别喜欢他们这些小八路。 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亲人,常常令她想起自己贵州的老家和父母兄弟。后来日本鬼子来扫荡时,抓了小镇的七百多个群众,严刑拷问八路军去向,然而七百多个人只有一个回答:“不知道!”惨无人道的鬼子竟把这七百多个老百姓全部杀了。我们的部队赶来时,只见陈尸遍野,鲜血染红了美丽的平阳河。严金萱和老乡们一起掩埋尸体,建家园,就是在血和泪里,创作了这首当年曽经流行于晋察冀边区的 《平阳河》,曲调悲壮愤慨,怒不可遏。年轻的作曲家也便在一次又一次血和剑的洗礼中,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1945年3月,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已经在望,组织上把她调回延安进鲁迅文学艺术院学习小提琴、声乐和作曲, 授课的老师有吕骥、李焕之、向隅、唐容梅、孟波等。其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在党校文工室任研究员,中央管弦乐团任独唱、歌剧演员、小提琴手和作曲。曾在歌剧《兰花花》中飾兰花花一角。1948年, 随党中央从延安到华北晋冀鲁豫河南冶陶土改及华北人民文工团工作,在话剧《唐•吉珂德》中饰玛丽亚。
      歌剧、话剧的演出以及独唱和小提琴的演奏, 这些有点“乱了套"的行当,对于一个作曲家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鍛炼, 这将与她以后的作曲,尤其是把握时空跨度巨大的整部大型歌剧、舞剧的创作,奠定了一个切实的基础和准备, 使她能具备应付大作品的能力和气魄。

 

 

                作者:谢春彦   1986年5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