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行【二】——记作曲家严金萱的音乐生涯
起舞的《白毛女》
严金萱1949年随解放军进京, 转入中央音乐学院专修作曲。1952年毕业后,工作由天津而广州。由广州而北京,由北京而至上海,她主要的精力都用在舞剧、歌剧、歌舞剧以及电影的作曲上了,前后计三十二部之多。其中以六十年代中期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作曲影响最大。
众所周知, 原《白毛女》歌剧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群众中又家喻户晓, 要在这座艺术大山之前再制新声, 把民族性很强的形式与外来的芭蕾舞剧结为连理,其艰巨是可以想象的。然而, 这个女兵出身的作曲家却知难而进了。 她恪守着周总理关于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三个原则,劳心劳力,终于取得了硕果。1964年经小型而中型发展为大型芭蕾舞剧,于次年的第六届《上海之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舞剧音乐除保留原歌剧中的《北风吹》等歌曲加以改编发展外, 还创作了大量舞曲和《流不完的眼泪》(序歌)、 《漫天风雪》、《控诉》、 《与暴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乘狂风挟雷电》、《见仇人,烈火烧》、《大红枣儿甜又香》、《相认》、 «百万工农齐奋起»等独唱、齐唱、合唱歌曲。俱高亢、刚健而抒情,以极其鲜明的艺术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刻画了众多的人物, 烘托了主题。 严金萱还在剧中运用了当年抗日根据地流行的一些革命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使时代背景更为鲜明,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又由于乐曲吸取了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乐队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 整个舞剧音乐创作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散发着浓郁清新的生活气息。 该剧先后演出了一千多场,并在出访朝鲜、日本、加拿大、法国时获得极大欢迎。 法国芭蕾元老皮杜两次来华访问时都十分赞赏这部舞剧的音乐;至今日本对华广播的前奏曲仍采用这部舞剧的主题音乐。 菡子同志曽告诉我一件往事,整整二十年前,她在出席亚非作家会议时曽接待一位伊拉克的作家,开始这位被誉为伊拉克鲁迅的著名作家出于礼貌, 勉强受邀去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但一看便被吸引住了,感动得不得了,不但抱病观至终场,还到后台去找严金萱,又要了乐谱资料带回去。1984年,日本的清水正夫先生再度访华时,还一再动情地表示, 该松山芭蕾舞团十分感谢中国在《白毛女》舞剧上对他们的典范作用。 “大雅久不作,吾意竞何陈" ,古人曽有过这样的感慨,芭剧《白毛女》的确有些年久不上演了,但《大红枣儿甜又香》等歌曲至今仍在国内外传唱。我想,人们是不会忘记它的; 严金萱在该剧音乐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的探索也仍然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闪光的新珠
正在老骥不甘长居枥下,一个老兵也决然不会止步于前,六十有二的严金萱同志在发热闪光。她仍然把自已沉在生活的海洋里, 于其间孕育着八十年代的音乐新珠。 在她近年的作品中, 除了根据天安门诗抄所作的 《鲜花献给周总理》以及《八十年代妇女歌》等为数不少的优秀歌曲外, 我发现有许多是和东海之滨的工业新城金山石油化工总厂连在一起的。她的新作《闪光的新珠》(歌舞)就是专为石化总厂涤纶二厂的工人艺术团所作。那欢快跳跃的新音, 所歌唱和倾诉的乃是对于新时期大工业的礼赞, 传达出奔腾于“四化”跑道上八十年代新一代工人的自强、自豪。 严金萱同志和指挥家司徒汉同志一起, 不但在这里为工人们组织了合唱队,又帮助他们建立了舞蹈队和乐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了情操, 还直接以音乐为生产建设作出了贡献, 音乐家本身在这里也汲取了生活的营养,焕发出 新的创作激情。在她精心辅导下的《黄河大合唱》曽多次在电视台演出播放,歌舞《闪光的新珠》在 去年全国职工政治思想工作会议期间演出曾获得广泛的好评。 音乐家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音乐家的源头活水仍然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严金萱说,真正的音乐家是不会枯绝衰老的,其真谛亦即在斯。眼下她正在整理出版她的创作歌曲集,回顾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道路,对于她来说,不啻一部节奏激昂的进行曲。祝愿这位老兵继续勇猛精进!
文字 谢春彥 198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