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孟波:为民族而歌【下】

发布时间:2015-10-29 17:25:55      发布人: 紫百合
新中国成立后,孟波曾任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化局长。1956年,他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时,参与发起组织了首届全国音乐周。音乐周期间,各省市来北京参加活动的音乐工作者多达三干五百余人,组织排练演出了以“五•四”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为主的二十六场音乐会。毛泽东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对音乐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
由子贺绿汀夫妇和我的父母在抗战前都曾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49 年上海解放后,他们四人受派遣去接收自己的母校。后来,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我父亲任第一副院长兼任党委书记。后来,我父亲调往北京任职后,孟波1958 年接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何占豪等人,报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梁祝》弦乐四重奏这三个拟写作的题材请院党委审核。孟波在《梁祝》旁边打了个勾。
孟波又与担任副院长兼任作曲系主任的丁善德商量,调作曲系学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以同名越剧的曲调为素材联手写作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初稿写出来以后请院领导审查时,孟波发现最后没有“化蝶”的内容,何占豪他们回答说,新中国的青年不信封建迷信那一套。孟波认为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浪漫主义的精华,“化蝶”与迷信无关。这首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民族风味的乐曲问世后,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经典。曲作者何占豪、陈刚说,没有孟波,就没有"梁祝"
新中国建立十周年时,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传记艺术片《聂耳》。孟波作为当年聂耳歌曲的学习者和积极推广者,是该片的三位编剧之一和音乐顾问。此片形象地再现了聂耳生前最后五年在上海的战斗历程。1960年,此片荣获了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的传记片奖。
1960年,孟波就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市政府委员,领导创办了音乐盛会“上海之春”音乐节。音乐节二十年后发展成为国际音乐节,一直延续举办至今,数十年来它展演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发掘了诸多的优秀音乐人才。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把歌剧《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担任副校长的严金萱承担了该剧的作曲配乐,孟波积极支持妻子的工作,并在改编的过程中提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
孟波支持上海民族乐团用中国的民族乐器演奏外国的优秀乐曲,举办了亚非拉专场音乐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闻讯后,邀请该团到北京为各国交官和外宾举行专场演出,受到外宾朋友们的热情欢迎。音乐会上,演奏到哪一个国家的乐曲时,这个国家驻华大使就兴奋地站起来挥手欢呼。这台音乐会后来又去国外演出,受到多位国家元首的赞扬,有力协助和推动了中国的外交工作向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扩展。
文革一开始,孟波就被关押、毒打、游斗,仅因为“泡制大毒草《梁祝》、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翻案”的影片《聂耳》,他就被批斗了几十次。1970年,被发配到海边的奉贤干校去养猪。
粉碎“四人帮”后,孟波担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上任后,他为许多遭到批判的优秀影片恢复名誉,为许多受到迫害的干部平反,大力抓新影片创作,上海陆续涌现了《牧马人》、《城南旧事》等优秀影片。
1980年,我承担《聂耳全集》的编辑工作去上海收集资料时,孟波帮我在电影局组织了一次难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邀请了聂耳当年友人孙瑜、金焰、赵丹、吴永刚、周伯勋等这些电影界的国宝级人物前来参加,汇集、确定了许多有关聂耳的珍贵历史资料。
孟波后来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与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1982 年,利用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的时机,孟波和乔书田联合写作了《麦新传》,怀念亲密战友麦新。此书生动叙述了《大刀进行曲》的作曲者麦新烈士年仅三十三年的光辉一生。
1990年,孟波从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离休,出任市人大的特聘咨询员。九十多岁时仍然每天去市人大上半天班,参加了许多外事接待活动。他十分重视体育锻炼,每天清早外出跑步,下雨则在家里慢跑、打拳、练气功,七十三岁时还参加了五千米长跑比赛。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五集电视纪录片《大鲁艺》。校友会会长王昆派我这个较年轻的副会长担任此片的学术顾问,我还接受了采访当时身体已不好、正住院治疗的孟波的任务。
 
孟波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事件、人物、组织等事务,都有着直接的观察,切身的感受,而且记忆力很好。我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研究者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曾经多次向他咨询、请教、解疑答难,每次都是获益匪浅、如获至宝。有的解答更是解决了一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悬而未解的问题,比如对于麦新那首著名歌曲《大刀进行曲》的一些事实甄别上。
麦新词曲的《大刀进行曲》手稿上,写有"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题词,后来发表的歌谱里这个题词没有了。由于二十九军是属于国民党的军队,近年来有人写文章把此事提升为政治问题。为了弄清这个史实,我先在北京咨询了当年抗日群众歌咏运动的亲历者周巍峙、孙慎二人。他们认为这事好像并没有那么复杂,更不牵涉所谓的某些政治问题,因为早在抗战初期,这首歌曲最早在《大众歌声》里正式发表时,就已经没有这个题词了。而且二十九军是冯玉祥的西北军部队,并不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当时和现在都没有理由要抹杀这些友军的业绩。但是什么原因去掉了题词,二人都认为这事还是要问麦新的亲密战友、并且是与麦新一起编辑《大众歌声》的孟波,建议我去上海询问一下孟波。
2011年秋天,我去南京、上海收集写作《中国近代音乐史》的资料时,特意去拜访正在住院、已九十五岁的孟波。我先给他看了《大刀进行曲》歌谱复印件,然后问,为什么后来此歌正式发表时,那个题词就没有了?孟波回答说,此歌是“卢沟桥事变”以后,麦新去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杀敌的消息后写作的歌曲。
1937年,此歌要在《大众歌声》第二集发表时,因为全国各地当时都有军队投入了抗战,为了更广泛地鼓励全国的军队共同抗战,就把这个有着局限性的题词以及歌词里有关二十九军的字句都去掉了,而且是由麦新自己去掉的。
孟波一生创作了四百余首各类歌曲、歌剧《难民花鼓》以及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报刊上发表的众多评论与研究文章。2001 年,他荣获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终身荣誉金质勋章。在跨度长达八十年的艺术生涯里,他为中国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他为祖国、为人民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永远载入了史册。(文:向延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