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波:为民族而歌【上】
1938年,孟波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171师指挥唱歌
(摄影史沫特莱)
回想起孟波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经历和辉煌业绩,回想我与他的相识和交往,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1938年,音乐家吕骥和我的父母亲向隅、唐荣枚在延安共同创建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 1943年,孟波奉调来到该系任教,当年在上海一起投身于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的战友在延安重逢。我在那时,第一次见到了孟波叔叔。七十多年前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
孟波原名孟绶曾, 1916年生于江苏常州,由于家庭经济穷困,只是断断续续地从私塾读完了小学。家乡丰富优美的民族民间音乐,使得孟波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音乐的熏陶。孟波十三岁时,跟随兄长到上海谋生,曾在日本人经营的"堀井誉写堂"当了四年学徒。十五岁起就脚踏沉重的三轮平板车,经常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送货。店铺里的一架脚踏破风琴,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伴侣, 《苏武牧羊》、《满江红》等民间传统曲调,经常从他的手指尖下流淌出来。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掀起的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激发了孟波的抗日爱国热情。1935军,他参加了青年会学生干事刘良模领导的“民众歌咏会”,很快就成长为分队活动时的指导和歌咏会干部会议的成员。孟波还加入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成立的业余合唱团,吕骥是这个合唱团的指挥。合唱团成员多是上海一些歌咏团体的领导者和指挥,实际上,合唱团在上海具有领导性的作用,许多好歌、新歌都是团员们在这里学会后,再通过各自领导的歌咏团迅速传播开来。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家经常来团里辅导,孟波师从他们学习作曲、指挥、和声学、练习钢琴。同时,孟波也加入了歌曲作者协会、歌曲研究会,开始创作歌曲,并去夜校辅导工人学习文化、教唱歌曲。
我的父母亲向隅、唐荣枚当时在中国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他们与张曙、吕骥、贺绿汀、冼星海、孙慎、周巍峙、麦新、孟波等人,都是投身于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的战友。
1936年11 月,报纸上刊登了蒋介石声称“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演讲,妄图压制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在歌曲研究会的一次活动中,大家对此都感到十分气愤,建议孙默新 (后名麦新)和孟波联手写作一首歌曲,来驳斥蒋介石的这个反动谬论。在上海一家外商保险公司当小职员的孙默心很快就写出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歌词。孟波利用店铺晚上下班关门的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第三天,他终于完成了歌曲的初稿。几天后,他们共同参加上海人民的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大游行以后,两人以切身的强烈感受和激情修改完成了这首著名歌曲。
这首歌开始只在共产党影响的歌咏团体里逐渐流传。“西安事变”后,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缓和,群众歌咏活动更为活跃。蒋介石也认识到“集团唱歌”有特别的效力,命令专门为政府和军队首脑服务的军事组织“励志社”也组织歌咏团去中央广播电台演唱,宋美龄对这一点更加赞助,并参加了实际的指导工作。1937军“卢沟桥事件”爆发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声言“抗战已到最后关头”,于是.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这首歌曲也在国民党系统的单位和军队里广泛被人们传唱。
1935年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风起云涌,仅在上海就有百余个合唱队,但是大家都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歌谱。受上海各歌咏团体联席会议的委托,麦新和孟波从众多歌曲里,选出了聂耳遗曲、纪念、救亡、工农、外国、妇女、儿童、民歌这八类共八十七首歌曲,编辑成一本歌曲集。但在当局压制下,许多出版社当时都不敢承印此书。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印刷厂愿意排印,却没有人能够排好歌曲的谱版。一连几天,排出来的校样都错误百出,让人哭笑不得。
于是,麦新和孟波改变思路,先教会一个排版工人认识乐谱,再教会他唱歌,才终于排出了大体准确的校样。两人只能在任职机构下班后,利用傍晚赶到工厂去进行了许多个通宵的审校。1936年9月,终于出版了这本《大众歌声》歌曲集,售价低廉到只有一角钱,大受人们欢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为了避免当局追查到编者,他们两人分别改名为麦新、孟波。
国民政府虽然严厉进行查禁,此书也只是主要通过救国会、歌联等关系团体的渠道内部发行,四个月里此书仍然再版了四次。后来又编辑、出版了《大众歌声》的第二集、第三集。
抗日的战火燃烧到上海以后,何士德、孟波率领上海歌咏协会救亡歌咏宣传团,辗转去浙江、江西开展抗战宣传工作。
1939军底,孟波在安徽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了新四军。孟波曾任抗战剧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务科长、音乐系教授、鲁艺实验剧团团长、三师鲁艺工作团团长。他创作了《中华民族好儿女》等歌曲,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排演歌剧《农村曲》等。
孟波所在的新四军常年奋战在日伪及国民党控制区的夹缝里,频繁处于战斗和转移中。只有一个武装班保护的鲁艺师生,在一次转移行军中不期与日军遭遇,战斗中,武装班与许多鲁艺的师生负伤牺牲。孟波在已无法脱身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趴在水沟里装死,日本兵刺了他几刀他也不动,才侥幸躲过了这次劫难。
1943年,孟波调到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此后,又参加了著名的秧歌运动,与我母亲等人深入绥德农村辅导民众开展新年和春节的文化活动,与马可等人整理、出版民族民间音乐资料。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奉命迁往东北办学,孟波留在了延安的鲁艺留守处。
1946年3 月,由国共与美国三方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的负责军事调停的“三人小组”抵达延安视察,鲁艺留守处等单位专门举办了欢迎晚会。当年7月,延安成立了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属的中央管弦乐团,贺绿汀任团长,此前,还利用军事调停部的美国飞机,该团派副团长金紫光去北平购买了一套西洋管弦乐器空运回延安。孟波担任该团干部科科长,与团里的演员严金萱结为夫妻。
文 向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