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音乐与我——记作曲家孟波

发布时间:2015-09-08 07:56:25      发布人: 紫百合

音乐与我——记作曲家孟波


        孟波, 191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孟波小时候家境贫寒,读完高小后,他以社会为课堂,刻苦自修文化知识及民间文艺,掌握了二胡、笛、箫等乐器的演奏技能。1931年2 月,他到上海日本人开办的堀井誊写堂当学徒,过早地领略了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九• 一八”事变时,孟波积极参加在上海召开的“抗日救国市民大会”,并弃职以示抗议。1933年12月,孟波参加了刘良模领导的上海“民众歌咏会”,结识了音乐工作者麦新,常在一起议论抗日救亡的形势,共同为祖国命运担忧,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1935年夏,孟波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组织的“业余合唱团”、“词曲作者联谊会”、“歌曲研究会”。他一边学习,一边教歌',并向冼星海、吕骥等学习作曲与指挥,向沈知白学习钢琴,掌握了一定的作曲技能与手法。    

       在吕骥等鼓励下,孟波于1936年先后创作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长工歌》、《工人读书歌》、《壮丁队歌》等数十首歌曲,反映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尤其是《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以充满热血的歌词,质朴而战斗化的旋律,流传全国,成为当时抗击日寇有力的精神武器。1936年6月7日,上海举行“民众歌咏咏大会”及“纪念聂耳的歌咏会”,遭到,当局的.镇压,“民众歌咏会'' 被勒令取缔。 由于上海的民众歌咏活动影响较大,1937年8月8 日 ,在上海成立了“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孟波被当选为常务干事。同日在《申报.》上,他以《让我们的手握得更紧密些》一文,号召人们加入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并指出“要是四万万五千万人都能觉醒地怒吼起来,那么这个伟大的力量,将足以击破一切侵略者的迷梦, 足以粉碎任何敌人!”1937年1l0月,他与何士德组成“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国内宣传团”,奔赴浙江、江西,深入前线.、工矿、农村,组织歌咏队 ,宣传抗日, ,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及全国的抗战。
       为了适应群众抗日救亡歌曲的需要,孟波与麦新编辑、出版了抗日救亡歌集《大众歌声》和《新音乐》丛刊、《活页歌选》 。 《大众歌声》出版后,不到半年再版四次,虽遭査禁,仍在地下发行一。 这本集子,是一本有重要影响的、是各地救亡歌咏活动中采用率最高的演唱材料。“九 • 一八”事变以来,孟波等对一些优秀歌曲以及苏区红军中流行的歌曲作适当修改,使《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少年先锋队队歌》、《送郎当红军》、,《拥护苏维埃》等在国统区流行,对发动群众,积极抗日,鼓励人民走革命道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938年2月,孟波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安排下,两度去国民党五路军任音乐指挥,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做宣传鼓动工作,曾谱写《五路军军歌》、《反法西斯进行曲》等作品。1940年以后,孟波历任新四军江北政治部抗敌剧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院务委员、音乐系教授、实验剧团团长、鲁艺工作团团长。

       1943年去延安后,任鲁艺戏剧音乐资料室主任、中央管弦乐团指导员、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常委等。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孟波积极抓创作、搞演出、培养文艺战士,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发动群众、扩大军队、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解放全中国而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延安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我们的岗位在前哨》、《文化战士歌》、《中华民族好儿女》、《流浪者之歌》、《反扫荡》、《反投降》、《路东大合唱》、《苦瓜瓜》、《参军去》、《担架队》,以及歌舞剧《难民花鼓》等作品。孟波还与刘恒之等编.选出版了《边区民歌集》、《河北民歌》、《陇东道情》、《秧歌锣鼓点》等八种民间音乐集。1949年1月,他与陈荒煤、周巍峙等带领七个文工团随大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波先后担任天津、广州音协主席、中国音协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广州、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市电影局局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在广东,他与刘天一、黄锦培等成立了广东民间音乐研究室,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同时,孟波还大力支持新作品的创作。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的.。《梁祝》这首曲子,现在已经成了世界名曲。
       孟波在创作指导思想上,主张作曲家应创作出代表本国、本民族的作品。 在《梁祝》序言中他写道:“各个民族都有着长期形成的不同的心理习惯、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就有着不同的表现感情的方式。因此外国的许多优秀作品,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却不能代替本民族自己的创作。”根据这一创作思想,孟波在1 960年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后,首次筹办“上海之春”音乐会。如今,“上海之春”已成为上海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成为繁荣音乐创作和开展音乐理论研讨的重要舞台。 在此基础上,孟波于1964年又领导创作了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胜利前进》获得成功。
       孟波除创作歌曲外,还撰写了《试论聂耳、冼星海作品的社会效益》、《战斗中诞生的艺术学府: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要数十篇论文和回忆录。著有电影剧本《聂耳传》(与于伶、郑君里合作)、《麦新传》(与乔书田合著)、《冼星海传》。孟波作为中国人民的文艺使者,曾出访过捷克、苏联、罗马尼亚、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出席过“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以及苏联第二届作曲家代表大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孟波这位昔日文艺战线上的老兵,正以新的步伐行进在文化建设的大道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出更多更新的优美歌曲 。

作者:刘立新  
转载于上海老年音乐学会出版《音乐与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