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孟波严金萱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28860349
本馆由[ 紫百合 ]创建于2015年03月19日

常州人孟波与华人音乐经典《梁祝》2

发布时间:2015-08-16 08:23:37      发布人: 紫百合

当时《梁祝》是为了凑数


                                                    ——转载自《常州周刊》1817期

 

       1958年秋,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的口号。从浙江省越剧文工团考入上每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的何占豪,此时也投入到了火热的创作活动中。
     “当时,我和余丽拿等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我是组长,我们主要探讨小提琴作品创作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当时我们几个成员准备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经过反
复讨论,最后报了三个题目:第一个是余丽拿提出的《大炼钢铁》、第二个是《女民兵》以及排在最后的《梁祝》。”
       何占豪说,1958年正是“大炼钢铁”的“跃进”年代,“反右运动”又回如火如荼地开展,鉴于当时的大环境,写在最后的《梁祝》原本完全是为了凑数的。
“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作过一个短的四重奏《梁祝》了,今天可以把它称之为小《梁祝》。当时有一位文化部的领导来我们学校视察时,看过这个演出,他觉得,用外国的乐器来演奏中国的戏剧,以前从未听到过,可能这是这是一条路子,希望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当时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孟波就专门把这意思传达给了我,所以当我们小组讨论时,我就把《梁祝》当凑数写了上去。”
        然而让何占豪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作为决策者,时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孟波在做决定时,却偏偏在《梁祝》这个“备胎”上,打了勾。作为《梁祝》作曲之一的陈钢,2011年来常州时,曾深情地回忆说,孟院长的这一勾就决定了《梁祝》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允许出现与时代声音不相符的主题,孟院长的这一勾不仅表现出了一种魄力,还冒了很大的风险。而何占豪谈起这段往事时认为,孟波当时做出那样的决定,除了他敢于担当外,更源于他自己也是作曲家,懂得音乐,是个“有眼光”的内行。
      “孟院长后来跟我们说,小提琴其特性较为纤细、柔软,在演奏上很难去表现全民皆兵。大炼钢铁这样一类题材。而越剧《梁祝》本来就是一部委婉动人的爱情剧,适宜小提琴那种性格化的体现。而且越剧《梁祝》所提供的原因素材非常优美,又有浓郁、醇美的民族风格。加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越剧《梁祝》已被拍成电影,为海内外熟悉,更容易引起社会共鸣。”何占豪说。
      “当时孟院长也知道我在进音乐学院之前,曾在浙江越剧团文工团做二胡演奏员,熟悉很多越剧音乐,而且已经创作过短的四重奏《梁祝》。他认为,作曲者只有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会写好。”
        然而,那时候的何占豪还只是管弦系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虽然他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原料到菜肴,需要加工一样。“我们当时就想到作曲系丁善德教授的课堂上去学习,来提高自己。”对于这些情况,孟波十分清楚。
        为了搞好这次生创作,孟波向副院长、作曲教授丁善德进行“求援”。丁教授优选学生,很快推荐了作曲系四年级的高才生,也就是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
      “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很快拿出了初稿,谱写了“相爱”、“抗婚”、“投坟”3个段落,尾声是“投坟”之后第一主题“怀念”再现。试奏会一曲终了,现场的领导和师生都觉得太悲情,于是孟波建议增加一段“化蝶”。
       何占豪回忆到,“当时孟院提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些、亮些,最好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和对美好的向往。当时,我们实验小组的成员都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然后孟院长就跟我们解
释说,‘人民的美好愿望’与‘迷信’是有本质区别,只有化蝶了才更美。”
       于是,《梁祝》有了现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为交响乐的艺术形态,在音乐结构上达到了首尾呼应与一气呵成,从而使这首协奏曲的主题有了一个升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