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孟波与华人音乐经典《梁祝》1
孟波1916年2月14 日生于常州大北门外浴堂弄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幼年时孟波家附近有一家澡堂,澡堂工人们经常在浴室内或去附近河边拉琴唱歌,这激发了年幼的孟波对音乐的最初兴趣,他开始试着自己练习学笛子等乐器。7岁起,孟波在私塾及局前街小学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小学。由于家庭货苦,13岁时孟波就从家乡到上海谋生,起初初在一家日本人开的“握井誊写堂”当学徒。当时店铺宿舍里有-架破风琴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奏《苏武牧羊》、《 满江红》、《汉宫秋月》等乐曲,使他在艰苦而又单调的生活中中得到了精神慰藉。很快,他还学会了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技能,并自修了文化知识和民间文艺。
九一八事变后,孟波积极积极参加刘良模领导的上海“民众歌咏会”,成为分队指导和干部会议负责人之一,并很快结识了音乐工作者麦新。他们俩经常在一起议论抗日救亡形势,共同为组国的命运担忧,并由此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1935年孟波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他和麦新经常到建国西路上的冼星海住处,和吕骥、任光、沙梅、孙师毅、安娥、周钢鸣、周巍峙等进步词曲家们一起探讨当时音乐上的问题。
1936年,孟波与麦新先后编辑出版了当时最有影响的救亡歌曲集——《大众歌声》、《新音乐丛刊》,并-起创作了歌曲《牺牲己已到最后关头》,这首歌曲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之一,对发动群众积极抗日,鼓励人民走上革命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40年春,孟波参加了新四军,先后担任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抗敌剧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院务委员、音乐系教授、鲁艺工作团团长。1943年孟波到了延安,与贺绿汀一起筹建中央管弦乐队,并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戏曲音乐工作室主任、中央管弦乐团指导员以及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常委等领导职务。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创作了《我们的岗位在前哨》、《文化战士歌》、《 中华民族好儿女》、《流浪者之歌》、《反扫荡》、《反投降》、《 路东大合
唱》、《苦瓜瓜l》、《参军军去》、《担架队》以及歌舞剧《难民花鼓》等作品。他还与刘恒之等选编出版了《边区民歌集》、《河北民歌集》、《陇东道情》、《秧歌锣鼓点》等八种民间音乐集。
新中国诞生后,孟波历任中国音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化局局长,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兼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上海市文化局、电影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积极提倡民族音乐,培养、扶植新人、新作品。1960年孟波任上海市文化局长时,首次筹办“上海之春”音乐会。如今,其已成为上海一年一度的音乐盛会和繁荣音乐创作、开展音乐理论研讨的重要舞台。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孟波还出访过捷克、苏联、罗马尼亚、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出席过“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以及苏联第二届作曲家代表大会。
此外,孟波还担任过上海对外友协会长和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1年5月,应常州市音乐家协会之邀,孟波专程回到家乡,参加了“江南春音乐创作笔会”。
“孟波的记忆力非常好,一口常州乡音,听起来非常亲切,尽管当时他已过古稀之年,但是一谈起当年抗日救亡的歌曲,依然是精神矍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有时情绪还不禁激动起来。”参加过那次笔会的常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的王松大回忆道。
——转载自《常州新周刊》18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