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不合的时代“悲剧”
鉴于国际化进程的步履艰难,《梁祝》的50周年庆典,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只是华人社团的节日。
为此,“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邀请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与上海交响乐团于4月28日音乐节开幕演奏《梁祝》,算是庆典最为浓重的一笔。
国家大剧院将于5月27日以一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梁祝》小提琴及钢琴协奏曲作为献礼。隔街相望的人民大会堂也将于前一天呈献《梁祝》庆典。
然而,以作品诞生50周年的庆典方式本身就与国际常理不合。音乐界通常的做法是纪念作曲家的诞辰与逝世,藉此纪念作曲家的音乐。譬如2006年莫扎特,2007年肖斯塔科维奇,2008年西贝柳斯和梅西安,2009年海顿、亨德尔、门德尔松、普塞尔和马蒂努,2010年肖邦和马勒等,都“以人为本”呈现。
中国特色的《梁祝》纪念也反映出这部作品著作权方面的不和谐音,焦点则是两位作曲家。
近年来,何占豪通过一系列媒体著文反复指出陈钢在接受采访时对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若干“错误描述”,强调自己的旋律为先,配器为后,继而指出作品是“集体的智慧结晶”。陈钢则认为“作品不仅仅靠旋律就能写出”。两位作曲家曾经拾笔写的更多是文字而不是音符,更在音乐会和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说得“气色绯红”,这都是集体创作惹的祸。
作为集体创作的始作俑者,孟波在回忆当时建立创作班子时言简意赅地指出:“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我将《梁祝》创作交给小组。但由于小组中没有人学习作曲,便委派作曲系高材生陈钢加盟。何占豪当时是小组成员,小组其他成员后来退出创作。《梁祝》便是由陈钢、何占豪两人共同创作,缺一不可。”
尽管在“文革”期间,何占豪加入“反右”思潮,批判《梁祝》,供认孟波“逼迫自己参与梁祝创作”,在法律上等于否认了自己对《梁祝》享有的著作权和版权,但时间逐渐宽容并忘却了那段不愉快的历史,还给了何占豪作为一个作曲家的尊严和地位。
陈钢与何占豪,一个是“右派”兼大作曲家的儿子,50多年前的名门子弟,作曲系的高材生;一个是农民的孩子,坚定的“左派”,越剧院出身,创作《梁祝》时没有作曲经验。两人秉性、出身、信仰、背景和知识结构大相径庭,却因为时运之下对西洋乐器民族化共同的信念、在爱国情操和为国争光志向的撮合中,走到一起,在那个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的特殊年代,合作创作出了一部惊世之作,也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道扬镳的种子。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钢与何占豪日后的音乐创作再次证明了孟波当时圈点两人组团之高明。何占豪自《梁祝》之后再无创作出具有同等地位的管弦乐作品,只有若干小品流传,也逐渐被国际社会遗忘。陈钢虽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小品佳作,却在尝试类似体裁创作时灵感不再。他最近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和《红楼梦》均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成功。
两人在《梁祝》之后的创作生涯其实也是过去50年整个中国古典音乐作曲界传世作品“不孕不育”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梁祝》表面光鲜的阴影之下,志同道不合的陈钢与何占豪,既是时运的宠儿,也是时代的牺牲品。让我们学会欣赏《梁祝》的残缺美吧!
(全文完)
文/ 唐若甫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2009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