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吴学诚同志
林望中
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时光的流逝,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我的记忆力严重衰退。对吴学诚(吴颖瑞)同志的记忆,除了比较大的事件外,具体和琐屑的已经模糊不清。
我是1939年在澳门工作时,被廖承志同志派去缅甸(包括我的妻子江木兰同志)开辟工作的。当时缅甸的华侨社团、侨校、侨报几乎都在国民党的控制下。经过同志们的艰苦工作,1940年底建立了缅甸侨党,在华侨社会中才有了一定的基础。吴学诚是在皖南事变(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后,跟随国内一大批的进步文化人,从滇缅公路疏散到缅甸来的,其中有徐迈进、张光年、赵枫、李凌、刘惠之等同志。在事变前就来的还有张天虚同志,他是我在日本东京时的老战友(左联),《铁轮》长篇小说的作者,来缅后在《中国日报》当编辑。据他对我说,也是党派他到缅甸工作的。很可惜,后来他患了严重的肺病,在我和王雨亭同志的力劝下,他回昆明养病,不幸于1941年8月11日在昆明逝世。
这一批进步文化人的到来,给死水一潭的缅甸华侨社会投进了一块巨石。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对当时缅甸华侨社会中比较落后的文教事业和爱国民主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我的记忆中,吴学诚除了积极地参加缅华社会的爱国民主运动外,他是在缅甸首都仰光的“华侨中学”教书的。后来我们聘请他到缅甸三角洲首府勃生专署的“勃生华侨中学”(简称“勃中”)担任训育主任。这个职务实际上是管理和抓学生的思想工作。
当时全缅甸只有两间华侨中学。一是前面提到的仰光“华侨中学”(简称“华中”),设有初中和高中,是缅甸华侨的最高学府,名义上是受国民党控制的,实际上很多教师是进步的,多数的学生是支持和倾向我们的。二是“勃生华侨中学”,是初中附设小学。该校是国民党的许文顶多年来直接控制的。后来我们利用了开明人士黄则山、苏光福和许文顶的矛盾,在学校董事会的选举中使许文顶落选,由苏光福、黄则山担任正副董事长,学校完全控制在我们手里。校长是我的二姐陈秀仕同志,暨南大学毕业生,皖南事变后从江西撤退到香港时,廖承志派她来缅甸工作;教导主任是杨章熹同志(1981年11月病故),他是缅甸华侨的老教育家,对办学有丰富的经验。“勃中”培养了许多进步学生,为革命输送了干部,他们后来成为缅华社会爱国民主运动的骨干。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太平洋侵略战争,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沦陷后,日本法西斯的魔爪指向缅甸。为了保存华侨的革命种子,南方局指示缅甸侨党撤退。当时侨党集中了一批进步力量,组织了“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一方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一方面准备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步转移回国。吴学诚和勃生的大部分同志奉命参加了“战工队”,和大家一起过集体的战斗生活。由于经济条件差,生活是很艰苦的。仰光沦陷后,“战工队”撤退到曼德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4月3日,日,日机对曼德勒大肆轰炸,李乃、尹坚君和杨炊事员三位同志不幸被炸殉难,黄君珊(1982年病故)、陶素玉两位女同志受了重伤。“战工队”在撤退到缅北密支那时,公路已被敌军切断,只能和逃难的华侨一起爬山走小路退入云南。除了一身衣服外,行李都已丢弃,狼狈不堪。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每个同志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到达昆明后,国民党扬言要逮捕“战工队”的同志,,因此,组织上决定把队伍疏散,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分别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吴学诚、林鸿珠、陈尊法等同志经组织上同意回福建工作。
这次撤退,除了在曼德勒敌机轰炸牺牲了三位同志外,还由于在途中传染病“霍乱”的蔓延,夺去了魏磊、陈淑玉、李启、林伟民、陈宝泉等同志的生命。陈淑玉是侨党在“华中”的学生骨干,是最年轻的党员之一,当时就已经显示出了她的才干,是很有培养前途的女同志,时年才17岁,令人惋惜。李启是皖南事变后来缅甸工作的,不幸在逃难途中被传染病夺去了生命。我到昆明时意外的碰到了梁薇娟同志,她告诉我是来接李启的,但现实对她太残酷了。我还想起几十年来埋藏在我心里的一件事:在腊戍时,陆诒同志刚从新加坡撤退来缅甸,他找到我,说他带来了一位马共负责同志的妻子,要我协助她撤退到中国,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同志,姓名我早忘了,她已有几个月的身孕,很不幸她在这个时候突然患了恶性痢疾,我和陆诒同志送她进了腊戍的政府医院,不但没有治好,反而死在医院。当时的医院很混乱,治死病人是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的。我对此心里一直很难过,没有尽到地主的责任。到了昆明后,万万没有想到,陈秀仕为了买汽油(准备撤退去重庆)被国民党西南运输公司的司机杀害了。她是党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战工队”成立时的《宣言》是她起草的,这个宣言实际上起了战工队政治纲领的作用。这时她还未结婚。
吴学诚在厦门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惨遭杀害的消息,是我还在缅甸时,林鸿珠告诉我的。吴学诚和我党无数革命先烈一样,都是在年轻有为、精力充沛、风华正茂的时候,被敌人残酷的杀害了。吴学诚对党忠诚,工作勤勤恳恳,革命需要就到那里去,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是我党的一位好同志。他和林鸿珠是亲密的战友,在缅甸、厦门他们都共同战斗过。但是他不可能想到,林鸿珠在1967年缅甸排华时,遭到非法逮捕,忠贞不屈,被缅甸的反动派杀害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已有41年,但是我们绝不会忘记,我国人民从黑暗的旧中国得到彻底的解放,走上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大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得来的。我们要珍惜和维护这个得来不易的革命果实,使用无数先烈的鲜血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这就是我们对革命先烈们的最好纪念。
林望中1990年11月20日
注:原登载于《赤子丹心》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