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将军与“二虎守长安”
赵寿山将军与“二虎守长安”
一.镇嵩军
镇嵩军是军阀刘镇华统率的土著武装。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陕西军政府大统领张凤翙实行裁兵减政,张钫(字伯英,河南洛阳新安人,陕西辛亥革命元老,今陕西丈八沟宾馆的前身即“张伯英花园”)所部的秦陇复汉军被裁减下来数千人,后来又招安了河南一带的土匪刀客,经改编扩大为豫西地方部队。时任豫西观察使的刘镇华系河南巩县人(其弟为刘茂恩),遂被袁世凯任命为该军统领,分驻豫西二十二个县。由于其驻地靠近嵩山,加上刘镇华及民国初年豫督张镇芳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镇”字,故名镇嵩军。
镇嵩军军纪松弛,祸害百姓,故被视为“土匪军队”,就连1928年以军事演习为名,炸了慈禧墓、盗掘清东陵的臭名远扬的孙殿英,当初都是镇嵩军中上窜下跳的一号人物。这支原本只有四千多人的队伍,在军阀混战中迅速扩展到数万人,刘镇华也由此当上了陕西督军兼省长,并长达八年之久。1925年4月,刘镇华参加“胡(景翼)憨(玉琨)战争”失败,镇嵩军大部溃散。
1926年春,刘镇华在吴佩孚支持帮助下死灰复燃,他率领号称十万大军的镇嵩军围困西安,随即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李虎臣、杨虎城“二虎守长安”。镇嵩军围困西安城长达八个月之久,据后来统计,城内伤亡、饿冻致死的有四、五万人之多。
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率援军解了西安之围,现建于西安西城墙北段的“玉祥门”,就是在冯将军当年破墙之处修建的。
刘镇华失败后投靠了冯玉祥,后来又翻云覆雨投靠了蒋介石,曾当过安徽省主席。1936年,刘镇华精神失常后退出政坛,1956年在台北病逝。刘镇华及其镇嵩军对西安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必将永远被捆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地道、云梯加炮战
1926年4月18日,刘镇华亲率镇嵩军从河南一路杀来。5月15日,镇嵩军占领了西安以西的三桥镇,兵临西安城下。不久古城即陷入镇嵩军四面包围之中,和外界的通信联络完全中断。西安城墙以内有李虎臣(云龙)的国民二军系统,杨虎城的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以及卫定一的陕军第四师。三部合起来兵力约一万余人,而杨虎城部的人数就占了一半以上。
杨虎城部队的防区确定为西安东城,北城,东关,北关,以及城关以外附近村落;李虎臣部负责城南;卫定一负责城西。镇嵩军在吴佩孚的支持补给之下,加上阎锡山又供给了大量重火器及炸弹,因此在人数、装备上都远较西安城内的守军为优。
刘镇华为了困死西安守军,让镇嵩军强征附近各县百姓掘长堑困城。堑宽、深各有一丈多,堑的后面筑有堡垒大炮。为挖堑壕,镇嵩军糟蹋毁坏了离城十多里内的农田麦田,又在包围西安城之后,占据了西安城北龙首原的大明宫含元殿一带,而镇嵩军的大炮就架在城东韩森塚(寨)。
敌军开始靠挖地道潜攻东门,用棺材装满火药炸塌了部分城墙。刹那间数丈墙体崩垮,敌军乘势涌来,守军拼命堵击后才将敌击溃。不久敌又向东北角进攻,但由于城墙高三丈六尺,护城河又深丈余,致使镇嵩军攀登仰攻非常艰难。为了早日破城,敌军从河南巩县兵工厂调来了工人携带工具,在地下再掘隧道,企图穿过护城河直进城内。
赵寿山此时担任着杨虎城部副参谋长兼第二游击支队第二营营长,他精通地理地势测量,对御敌破敌颇有办法。在得到有关情报后,他及时制定了破敌对策。守军沿护城河展开侦察,将大铜锣放在地面,耳贴铜锣侦探敌人是否在挖地道。或者在铜锣里放上小豆子,敌军掘地越近,铜锣中的豌豆就震跳得越厉害。守军发现后就地深挖沟渠,进行阻断防御。当镇嵩军挖透时,守军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柴草和干辣椒粉,向镇嵩军开挖的洞中扇入浓烟,并用短枪猛射。在浓烟、辣气味和枪弹打击之下,洞中镇嵩军不死即伤或逃,敌人的地下进攻又宣告失败。
接着镇嵩军又欲渡过西安城墙东北角护城河水浅之处,架云梯仰攻。夜晚,敌军趁黑先在附近筑了一个与城墙同高的土台,台上架山炮、迫击炮直逼城内。半夜敌军先偷偷将云梯运抵城下,意欲在拂晓时刻强行攻城。
拂晓时敌人攻城开始,守军为赵寿山的二支队二营,双方立即交火。敌军行动迅速,火力强大凶猛,守城官兵勇猛还击毫不退缩。黎明前的枪声伴随着火焰与天上星月相映,双方伤亡不断增加。敌军借助夜色和火力掩护开始架云梯攻城,但刚攀登到城墙垛口时就被一个担水的炊事兵发现。炊事兵毫不胆怯,立即用扁担和水桶劈头就打,守军及时反击。经过一番近距离战斗,敌兵终于招架不住,纷纷从云梯上翻滚而下,镇嵩军的云梯攻城也失败了。
敌人的地攻和云梯进攻均受挫,镇嵩军开始改用从含元殿、韩森寨方向炮轰西安东北城角。城角亭子以及墙垛被炮弹炸毁,砖瓦炮弹炸片纷飞,烟火、尘土顷刻间弥漫笼罩在城墙周围。守军不离阵地英勇还击,天色欲明时敌兵暴露城下,死伤颇多。
杨虎城与孙蔚如率司令部机关官兵也纷纷及时增援,旅长姬汇百等官兵立即上城加入到战斗序列之中。孙蔚如看见敌兵无退却迹象,又立即向师部打电话继续求援。不一会儿援兵即到,与镇嵩军展开了新一轮的战斗。师部参谋王俊生在战斗中手部负重伤,赵寿山命其后撤,但他仍然不肯退出战斗。赵寿山向杨虎城建议侧攻,杨同意其精锐兵力分两路出东门向北,出北门向东,沿城壕边缘向镇嵩军侧击。一场大战从拂晓打到傍晚,敌军虽强攻了一天也未能奏效,终于被迫撤退,这次战斗是西安围城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当初刘镇华率镇嵩军从河南来陕西时,觉得陕军装备低劣,不堪一击。刘镇华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战斗前夕他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和准备。攻城的云梯上都绑有布条,上面写着第一梯赏千元,第二梯赏五百元,第三梯赏三百元。更荒唐可笑的是,刘镇华给部下编造说陕西地方出美女,尽是杨贵妃,打完仗后娶几个漂亮女子回家没啥问题。他许诺:第一个攻上城墙的官兵赏十个美女、官阶连升三级等。攻城开始前刘镇华又让敢于拼死命打头阵的王老五部官兵喝了血酒,指望一鼓作气攻下西安城。
可万万没有想到,河南刀客兵偏偏遭遇到了陕西楞娃兵,伤亡惨重。加之西安城墙又太难逾越,天气也已进入初秋,刘镇华想短期强攻拿下西安城的梦想终未实现。
三.粮食缺军心动
西安城外是刘镇华镇嵩军的天下,粮食难以运进城内,全城军民的吃喝生存成了大问题,这让李虎臣、杨虎城伤透了脑筋。当初估计守城时间不会太长,半年粮食足以够用。没想到五个月过去了,城围却仍不得解。缺粮严重威胁着人们,更动摇着军心。
守城兵站在守城前期并没有计口授粮和节约用粮,加之保管不善,好多粮食发霉变质,造成了严重浪费。而城外万余名百姓也纷纷跑进城内避难,8月以前军民粮食尚可以维持,但到了9月份就开始出现供应缺乏,9月底已严重缺粮。居民断炊,生活艰难,以吃油渣、谷糠、野菜为生,士兵则吃掺有锯末和麸皮的馒头。熬到11月时情况更为不妙,城内粮食奇缺,甚至罗雀掘鼠充饥。军民之间为吃粮不断发生争斗,民怨很大。当兵不吃粮咋能打仗?可老百姓都饿死了守城又有啥意义?
为了缓解粮食压力,杨虎城让赵寿山负责到富人家中去征粮,然而大部分富人都不愿相帮,军方又不能硬来,实在无法可想。城内缺粮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粮食问题开始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
杨虎城为此在师部召开营长以上军官会议,他说:“北洋军阀祸国殃民是人民的敌人。刘镇华是北洋军阀的走狗,我们抗击刘镇华就是直接打击北洋军阀,也就是协助革命军北伐。西安城已围到今天,三原城也被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守?因为我们要为西北革命争人格,为陕西军人争尊严。我们一定要坚守到底,取得最后胜利。万一西安城不幸被敌军攻破,我各部官兵必须死守防地与敌巷战,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与城共存亡。我不是要大家战死而我独生,我已下定决心,在城破之日自绝于钟楼底下,以谢大家以谢人民。”杨虎城声泪俱下的一番讲话和表态颇有号召性,让所有官兵们都深受感动,许多人还流下了热泪,守城斗志大增。
杨虎城又说:“我们革命就是为了救国救民,倘若不顾及老百姓的生死怎能算得上革命?近来各部队到居民家征粮秩序太乱,这样能坚守住西安吗?从今天起各部必须营长以上才准许征粮。我已派了纠察,倘有不遵规定私自征粮者,在哪里查出就枪毙在那里。”杨虎城的这番讲话对稳定西安城内的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作用。
缺粮,严重缺粮,人是铁饭是钢,当兵的不吃饭咋拿枪?杨虎城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城内百姓凡是能吃的东西尽皆食之,就连战马也杀了一匹又一匹,以充饥饿,军民都陷入到为粮食而发愁恐慌的紧张状态之中。
在严重缺粮的关键时刻,西安又下起了大雪,守城军民的日子犹如雪上加霜,更加苦不堪言。百姓们饥寒交迫苦病不堪,市场上一斗麦子卖到一百元,可还是有价无市,只有“一大块一吊”(用糖与油渣锯末做成的饼)的叫卖声时时传来。西安的大街小巷里,再也看不见昔日的繁华和叫卖其它食物的小摊贩。大雪纷飞道路泥泞,很多饥寒交迫的人滑倒以后再也无法站起来,凄惨死于泥水之中。西安城内每日都有数十人乃至数百人饿死,路毙者日有所增。
四.“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西安城墙上官兵还在坚守,无公开动摇者。一天孙蔚如和仲兴哉来到西安绅士李子逸家中,李抱怨说:“把人都饿死完了,守下这空城又能做啥?”孙蔚如对李说:“以前死的都是官兵,李先生没说话,现在轮到李先生头上了,就不情愿了。”李子逸是主张坚守西安的,但他看见饿死人的事情每天都屡屡发生,因此牢骚满腹。
也就在这个时候,城里的绅士阶层里出现了希望打开城门投降的舆论。一股悲观论调不时暗地传播着,互相串连请愿的事情也发生了。杨虎城对赵寿山说:“守城守到这份上,这些有钱的财东家岂不是在动摇军心、瓦解士气?死了的人难道都白死了?”赵寿山说:“枪打出头鸟,枪毙上几个杀一杀气焰,不然这城就会不攻自破。这时候宁叫挣死牛,也不能叫打住车。”杨虎城采纳了赵的建议,以危害革命之罪名,公开枪毙了绅士中倡议投降最坚决的西安大绅褚小毖等人。投降主和的声音哑了,稳定住了军心民心。然而粮食越来越少,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援兵又迟迟不到,难道老天真要灭绝陕军?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以后,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人刘伯坚等人的帮助之下,决定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从北方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17日,冯玉祥将军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在誓师大会上冯玉祥将军宣布奉行三民主义,实行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誓师大会结束后,冯玉祥将军又采纳了中共党人李大钊等人的建议,决定亲自率部挥师西进,经过宁夏,由甘肃向东打,准备解西安之围后与北伐军会师于中原。
十一月初,西安城里军民忽然听到了从西北方向不时传来阵阵枪炮声,由远及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救我们的援兵真到了?不久即得知是冯玉祥将军率援军来了。全城军民绝处逢生,欢欣鼓舞,绝望的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当援兵在三桥、猴儿寨一带与镇嵩军作战时,城内粮食已经完全断绝,守城官兵的气力早已用尽,一些士兵甚至饿得站都站不稳,双手都无力拿枪。当官兵们听说援兵已经到达时,终于感到有了生的希望,曙光在望,守城意志重新坚定起来。
赵寿山此时建议杨虎城及时出兵,配合援军共同夹击镇嵩军。杨立即从城中抽出两个营兵力,拿出了最后一点存粮,让他们吃饱喝足,乘夜从南门外草场坡向镇嵩军进攻。11月25日至26日连续两天,西安城南一带的枪声炮声越来越猛烈,援军也迂回成功,猛攻刘镇华的东十里铺司令部。是夜,城北红庙坡喧哗声起,敌军溃乱。胜利在望的城内军民彻夜不眠,老百姓含泪奔走相告。11月27日夜,镇嵩军全线溃败,28日,被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了八个月之久的西安古城,终于解围了。
镇嵩军使西安在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昔日繁盛的街市一片瓦砾,军民死伤数以万计。杨虎城为此写下了“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的挽联。所有守城军民的遗骨,后来都归葬于城内新建的革命公园内。西安城解围之后,杨虎城怕遭人嫉妒而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将部队撤至渭北三原一带后,他就暂时离开部队,到富平一个朋友家隐匿起来。赵寿山则继续留在部队安抚军心,处理后遗问题。
西安守城付出的惨痛代价,令所有亲历者们都有刮骨切肤之痛。杨虎城、赵寿山将军后来每当部队面临困境、遭遇挫折时,总要以此告诫和鼓励部下,咬牙坚持,克服困难,度过难关。1944年春,当赵寿山军长被蒋介石强行调离抗日战场时,他专门来到河南巩县孝义镇的教导大队驻地,给学员们作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讲话。
赵寿山将军讲话时没有讲稿,完全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回忆,动情之处经常饱含热泪。他以自己真真切切的亲身经历,列举了这支部队几十年来大量艰苦卓绝的战斗事例,以及在艰难困苦中的革命斗争经过。他特别提到这支部队在皖、鲁、豫三省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在断粮缺衣的严寒冬天,仍然是顽强奋战,不屈不挠。当他讲到1926年在西安“二虎守长安”八个月的守城斗争中,甚至罗雀捕鼠充饥、饿死军民数以万计的悲壮情景时,赵寿山将军的心情十分沉重。不少学员都为他的真情流露而感动得泣不成声,群情激奋,重拾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