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将军的艰难求学路
赵寿山将军的艰难求学路
1909年秋,十六岁的赵寿山听说陕西陆军小学要在西安招生,他便在乡党张世林和恩师魏康侯的资助下,前去报名应考。穷人家的孩子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闯,他虽然没有钱,却能吃得下苦。赵寿山的母亲曹善慧为儿子备好干粮,第二天一早赵寿山徒步几十里赶往省城。报名后他不舍得花钱住店,就在城里财东家门檐下将就睡了一个晚上。
奔波劳累了一天的赵寿山躺下后一觉就睡过了头,第二天早上他不顾一切往西关外的考场奔。跑到时已经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考场的大门还是关闭了。他心急如焚,怎么办?在偌大一个省城举目无亲,更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疏通,难道就这样错失良机?自己回去咋给母亲和先生交代?
赵寿山鼓足勇气敲开了考场大门,一边擦汗一边向守门人苦苦哀求:“长官你行行好,我家里穷,实在住不起店,睡的地方实在太远,一早上跑的就没停,你看把我赶成啥样子了!”说罢泪水夺眶而出。监考官见这个娃衣服破旧,不像财东家的少爷,也确实跑得满头大汗,说话时仍上气不接下气,又一再苦苦哀求,也为这个后生渴望求学的举动顿生怜悯之心,破例允许他进入了考场。结果赵寿山以优异的成绩被陆军小学录取,他终于踏出了自己外出求学生涯的第一步。
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从小就饱尝着求学的艰辛。赵寿山念书不能靠家里供养,省城里又举目无亲,一切只能全凭他的坚韧不拔和艰苦打拼,才最终完成了学业。读书期间他不但没有让家人负担一分钱,反而用自己刻苦学习得来的助学金,补贴改善了家里的贫穷生活。
从1909年秋到1914年夏,经历了生活苦难与磨练的赵寿山,知识在一天天不断丰富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新变化。外面的世界让他极大地开阔着眼界,赵寿山已经做好了“天阔任鸟飞”的准备,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赵寿山将军后来在自传里这样回忆道:“十六岁,我考入陕西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入西北大学预科,又转到陕西陆军测量学校,于民国三年(1914)夏毕业。除在西北大学预科第一学期得族人赵鹤一资助外,其他全是官费(月得津贴二两)。当时,校方规定,名列前十名的,月可得资金二三两。这就使我在陕西陆军小学、测量学校时,不仅不需家庭负担,且可年得二十余两白银,以补家庭不足。”对于有志者来说,苦难往往也是一种财富,最终让英才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