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将军抗战中的一封求援信
赵寿山将军抗战中的一封求援信
蒋介石原来一直限制陕西军队的发展,西安事变以后,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次他趁抗日之机,又对这支军队采取了“分割使用,战场消灭”政策,先把赵寿山的十七师单独调到河北晋县深泽,再命许权中的五二九旅开往阜平,李振西的教导团开到石家庄。接着又把李兴中的一七七师,调到潼关以北黄河沿岸的韩城、合阳地区。针对蒋介石的这一企图,赵寿山师长采取的对策是“团结进步,立功疆场,争取社会舆论”。
赵寿山率领的革命革命军陆军第十七师,是中国军队中首批开往河北前线准备抗战的二十二个师之一。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正式宣布“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即“告抗战将士书”),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尚未建立,因此该师是以地方部队“警五旅”的番号进行抵抗的,可以说立下了抗战第一功。
赵寿山将军当时既要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又要提防国民党右派的险恶用心。在双重压力之下,为了尽量减少无谓伤亡,1937年8月2日,万般无奈的赵寿山师长在驻地河北晋县,以个人交情给陕西友人刘守中(允臣)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求援信。信中写道:“比以平津弃守、沧石线顿感严重。寿山自念此次率我三秦健儿北上参加抗日,姑无论将来成败如何,但求能于此民族解放事业中一显身手,生固为复兴华夏之荣,死亦为洗荡三岛之怒潮,其它宁遑计及!唯是我部物资缺乏,器械窳败,即防御必须钢盔、防毒面具、防毒被服、呼吸补助器、高射炮等竟一无所有。思之不无悚然……”,赵师长希望允翁(刘允臣)兄能“大力向各方呼吁,济我所短,俾抗日疆场上赖以增强抵抗力量,减少无谓损失,则兄造福于此一万二千健儿与几将濒于危亡之国家民族多多矣。”
赵寿山师长毫不顾忌蒋介石居心叵测,他满怀抗日爱国激情,率领着一支物资严重匮乏的陕西军队,驰骋千里来到了河北抗日最前线,并准备不顾一切,同武器精良的日军血战到底。他对国人立下了报国誓言:“我准备为国捐躯。只要还有一个人,一支枪,一粒弹,我就要坚守阵地。”
1937年8月22—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省洛川县红军指挥部驻地冯家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洛川会议闭幕当天,红军接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的番号由此而来。
当时河北人民的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十七师在漕河岸上构筑防御工事时,谷子快要熟了,遍地的秋庄稼长得很好。在修工事的防地上,已经划了线准备施工,可出身农家的赵寿山师长望着满地的庄稼,心疼地说:“唉,这样好的谷子,砍了实在可惜。”想不到站在他旁边的河北农民却大声说道:“为了打日本,有什么可惜!你不砍我们就砍。”说罢,他们就自己动手砍倒谷子。这就是中国的农民,有了他们“舍小家保大家”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亡。